【摘要】本文首先对民族体育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及心理健康进行概述;以广西融水县大浪镇中心小学30名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形式,研究民族体育活动前后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干预手段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民族体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
前言
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迫于生计的很多务工农民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中由他人照管,这部分人群就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由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本研究以民族体育项目作为干预手段,以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作为活动形式,探索民族体育项目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相关概述
1.1民族体育项目的概述
民族体育在这里指的是民族传统体育,在长期的生活和劳作中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体育文化和活动形式[1]。民族体育对场地要求不高、灵活性强、趣味性十足,带有不同地域特色,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民族体育主要分为竞技类如毽球、龙舟、马术等;健身类如武术、太极拳、气功等;休闲娱乐类如陀螺、舞龙舞狮、拔河、扭秧歌等。一些民族体育项目经过改良也渗透到小学体育课程当中,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1.2农村留守儿童的概述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孩子在农村由父母一方或其他亲人进行监护,年龄为未满16周岁的儿童[2]。参照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如表1,从留守儿童数量来看,尽管有所下降,但是留守儿童基数依然庞大,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不容乐观。关心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包括家庭在内的、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png)
1.3心理健康概述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压力的增加,亚健康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已不再是没有疾病的困扰。健康的含义日益丰富和科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权威发布:没有疾病和机能衰弱,身体、精神及社会适应控制在最佳状态[3]。对于新的健康理念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及社会适应。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衡量:具有健全的人格;自我感受良好;情绪稳定可控;有自知之明,懂得自尊、自爱和自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广西融水县大浪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30名(其中男生20人,女生10人),在为期一学期的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活动中的安排一些列民族体育项目,对比民族体育活动前后儿童心理变化,探究民族体育项目的干预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2.2研究对象
2.2.1文献资料发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输入关键词“留守儿童”“民族体育”“心理健康”等关键词,通过对文献的数理,了解了体育干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方法和理论参考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研究采用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30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活动前后两次)60份,回收调查问卷60份,其中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100%。
2.2.3访谈法
在课余时间,采用谈话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爱好及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解,为分析调查结果掌握一手资料;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征求了心理学方面的有关专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2.2.4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处理。
2.3实施方案
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取了适合在小学生中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其中着重选取了8项典型的民族体育项目有毽球、陀螺、跳皮筋、跳房子、拔河、跳绳、踢毽子、武术等。根据不同项目组织方式面对群体也有所不同,如跳皮筋、跳房子适合低年级小学生以游戏形式开展;陀螺、踢毽子、拔河、跳绳更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生开展游戏或比赛活动;对于武术项目,包罗万象,从最基础最简单的五步拳开始,每天练习,体会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3结果与分析
3.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通过对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发现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4]。在对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如图1所示,在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前,留守儿童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有6人,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后重度心理问题的儿童减少为2人;中度心理问题的儿童通过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民族体育活动,有原来的8人减少到5人,虽然降幅不是很大,主要原因是重度心理问题的儿童转化为中度或轻度心理问题;轻度心理问题儿童也有原来的10人变为7人的;上升最为明显的是心理健康的儿童的数量,已从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前6人到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后的16人,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心理处在比较健康状态。诚然,为了生活很多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留守儿童也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亲友的交流沟通,在成长中缺少陪伴,这些儿童在性格上比较孤僻、自卑,更有甚者带有敌意和攻击性心理。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安全感,内心自卑,不愿表露自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了一定改善;说明民族体育项目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图1 民族体育项目活动前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统计(N=30)
.png)
3.2民族体育项目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采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30名农村留守儿童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训练前后的心理指标进行测试,如表2所示,经过两个月民族体育活动训练,留守儿童心理10项指标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强迫、恐怖、精神疾病、睡眠饮食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通过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偏执方面表现为显著性差异(P<0.05);特别是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下的儿童,由于缺乏关在加上老人的溺爱及缺乏有效的交流,儿童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儿童存在焦虑甚至抑郁情绪,他们大都比较偏执;通过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学控制自己情绪,同时也磨练了学生的意识品质;两个月的民族体育干预使留守儿童在躯体化、和敌对方面表现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留守儿童往往因为心理问题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动,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对陌生人有敌对情绪;民族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能够很好的调动儿童积极性,发挥儿童爱玩的天性,不再懒洋洋的沉溺于手机,而把注意力转移到体育活动当中,从而让留守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心灵的释放,从而排解了不良情绪[5]。
.png)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民族体育项目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留守儿童中度和重度心理问题有了明显降低,轻度心理问题得到很大改善。
(2)民族体育项目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10项指标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强迫、恐怖、精神疾病、睡眠饮食等得到一定缓解;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偏执方面表现为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在躯体化、敌对方面表现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3)由于民族体育课程及活动时间比较短,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程度还是有限的;基于此,在开展留守儿童心理体育干预前,要制定完善的干预方案,科学的体育方法和手段,严格的训练计划和安排,使研究更加科学合理,体育干预效果更加明显。
4.2建议
(1)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无论从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层面,都应该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特别是对于心理慰藉方面。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志愿者组织、爱心人士、社会福利机构等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适当帮助[6];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对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多一份爱心,对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创设温馨和美的班集体,使留守儿童感受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与温暖;对于家庭层面,家长要经常和孩子交流沟通,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2)开设地方性民族课程。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创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合理编排民族体育项目,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小学课程体系之中,发展民族特色项目,打造民族特色学校,满足小学生对民族体育的需求[7]。特别是对于农村偏远地区设置民族体育项目,要充分依靠体育干预,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2)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现状。学校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排解不良情绪;制定留守儿童体育训练的详实计划,使留守儿童不断克服心理问题困扰;通过对体育兴趣的培养,使留守儿童重拾自信、找回自我;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加大宣传力度,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如广播、报刊、班会等形式积极宣传民族体育,形成人人健身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农村社区、学校民族体育项目配套设施及服务的指导,培养留守儿童民族体育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常态化。首先作为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和表率,家长要有一定的体育意识和习惯,从而更好的与孩子沟通有关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有利于留守儿童积极的体育态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有足够的耐心,学校要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态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留守儿童心理进行干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组织一系列文体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爱好[8]。
参考文献
[1]艾康,路洋,张磊.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风, 2017, (013):54-67
[2]王小蓉.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安全问题[J].教育现代化, 2016(12):17-17
[3]苏京.多措并举,让学生健康成长[J]. 教育, 2018, (002):42-42
[4]包学兵.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辅导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9, (009):261-261
[5]张玉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探究[J].教育, 2016(11):156-156
[6]刘云涵.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01):48-50
[7]李晓清.浅析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农村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对策[J]. 新一代(下半月), 2018, (002):221-221
[8]刘瑞芳.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策略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 2016(10):146-146
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2017C474《民族体育对广西融水红瑶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事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