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本节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课例主要体现核心素养下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在设计上采取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以问题助写、有效反馈三个策略。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英语课程内容不仅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知识,还包含文化差异以及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在语言技能中,写作对许多外语学习者而言是最为苦难的(Swan, 2000)。本文拟在笔者一次课堂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写作教学的意见。
二、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科的教学内容为自拟,具体内容是给外教写一份闲暇节邀请函。本单元的核心话题是活动与邀请。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共分成写前、写中、写后主要三个部分。写前部分要求学生回忆他们在闲暇节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写中部分,归纳出写邀请函的重要元素。在写后部分,要求学生根据为本节课内容特别制定的评价细目表,互评同组同学的文章。
2. 学生分析
闲暇节作为本校重要的特色活动之一,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话能说。配合上课的学生来自浙江温州第二十一中学九年级的一个班,共35人。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
3. 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李玉梅、陈静波,2010)。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师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讨论出外教可能感兴趣的活动。
(2)写明邀请函的所需的具体日期和地点。
(3)构建有恰当组织的邀请函。
(4)根据作文评价细目表,互评同伴文章。
4. 教学设计思路
最初,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文秋芳教授(2014)“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进入话题之后,马上说明书面表达的题目,以促进学生在后期的一系列活动。然而在备课团队商议后认为,课堂没有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让活动的描写流于表面,缺少细节的支撑。
三、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
师生互致问候之后,教师提问学生:Do you like festivals? Do you know what the Leisure Festival means in Chinese? 接着展示图片,询问学生Now do you know what the Leisure Festival is?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学生的闲暇节照片,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引入本课主题——节日。
Step 2: Pre-writing
教师呈现关键词,并给出任务:Can you help me introduce this special festival to to the new teachers? 并给出特殊疑问词,帮助学生有意识地从不同方面来陈述。
教师向学生展现以下5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闲暇节的具体细节:
(1)Where do we usually hold the Leisure Festival?
(2)Who will take part in the festival?
(3)When do we usually celebrate it?
(4)With the help of the picture, can you tell when we will celebrate the Leisure Festival this year?
(5)What time do we usually start the festival?
紧接着抛出关键问题,供学生小组两两合作问答:What’s your favourite activity in the Leisure Festival?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设置给听课教师介绍节日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发言兴趣,并利用思维导图,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为写作活动准备语言知识。
Step 3: While-writing
1. 教师向学生引出并介绍本节课的主要人物。学生快速举手回答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下至少三个外教可能感兴趣的活动。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询问What is he drinking? 学生仔细观察之后,发现外教拿着一杯酒,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猜测并重写外教会感兴趣的活动,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比较差异,从中筛选出恰当的活动内容,为下一步顺理成章地引导到对外教的邀请上,做好准备。
2.教师通过问题How about inviting him to join?引出本节课的写作内容。接着顺利过渡到邀请函的写作框架的思考:Do you know how to invite someone? 教师提供另一篇邀请函,提出问题What should we write in a good invitation?并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归纳要点。教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总结邀请函的写作框架。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一篇文章给学生示范,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这是内容角度;总结邀请函应该包含哪些关键元素,这是语篇角度。
Step 4: Post-writing
教师请学生思考问题:What is a good piece of writing?引发学生片刻的思考。接下来,教师以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评价同伴文章的优劣。
[设计意图]
使用评价细目表评价同伴的文章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评价体系关注各个方面,发展学生自主评价能力。
四、课后评析
课后授课教师结合实际授课情况和评课专家的意见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一些优点:
一、在语言知识上,设计了递进式的问题,为后续写作做好铺垫。课堂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纽带。而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问题应该要为学生设定疑问、激发兴趣、引发思考。二、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与工具。在本节阅读课中,教师设置不同层次思维水平的问题来考验不同层次的学生。
参考文献
Swan, M. 2000. The output hypothesis and beyond: Mediating acquisi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dialogue [A]. In J. P. Lantolf(Ed.),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7-114.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堂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玉梅、陈静波. 2010.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3 ): 30-32.
文秋芳. 2014.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 [J]. 中国外语教育,( 2 ):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