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干预化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期   作者:屈燕 林婷 丁晓霜
[导读] 目的:探讨分析血透室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干预化护理措施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透室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干预化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在2019年度我院血透室中心收治的血透患者中选取58例,随机分2组:一组实施干预化护理,纳入观察组(29例);一组实施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29例);观察比较两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在出院前调查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3.45%(1/29),对照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7.24%(5/29),比较两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显示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6.55%(28/29),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2.41%(21/29),比较两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显示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血透室中心采用干预化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透室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干预化护理
       
        近年来,随着尿毒症、肾衰竭等疾病发生率的逐年上升,临床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人数也正逐年增加[1]。本文为探讨分析血透室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干预化护理措施及效果,现在2019年度我院血透室中心收治的血透患者中选取58例,详情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9年度我院血透室中心收治的血透患者中选取58例,纳入标准为:①符合血液透析治疗的相关标准;②一个月内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③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为:①具有精神系统疾病及认知障碍者;②合并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④临床资料不全者。随机分2组:观察组(29例)中男性有17例、女性有12例;年龄在34-68岁之间,平均年龄(43.52±4.71)岁;对照组(29例)中男性有16例、女性有13例;年龄在34-69岁之间,平均年龄(44.79±4.67)岁;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显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干预化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和环境干预等。干预化护理的措施为:①在血液透析治疗前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给患者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并利用眼神、微笑等安抚患者,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②在血液透析治疗前给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宣教,为患者详细科普疾病知识、防治对策及血液透析的作用、原理、注意事项、必要性等,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③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贯彻落实手部勤消毒制度;④在置导管前先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有效清洁和消毒,严格遵循标准皮肤消毒程序;⑤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给患者创造一个无菌的血透环境,确保血透室内干净整洁、环境安静、消毒彻底、温湿度适宜;⑥密切监测患者的皮肤,注意观察有无红肿、分泌物等状况发生,如有应及时对症处理;⑦加强血透期间的导管监测和管理,避免导管发生脱落、弯折等情况;⑧帮助患者合理调整病床高度,使患者在血液透析期间保持一个较为舒适且不影响透析的体位。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在出院前调查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别用率、x±s表示计数、计量资料,采取X2、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3.45%(1/29),对照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7.24%(5/29),比较两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显示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6.55%(28/29),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2.41%(21/29),比较两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显示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表[n(%)]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一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即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透析器的弥散/对流功能进行物质交换,从而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及过多的水分,以维持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2]。由于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需要给患者置入各种导管,因此具有很大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而若想有效预防该风险、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就必须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
        以往临床针对血液透析患者大多仅是采取一些比较基础性的护理措施,干预不够全面,也缺乏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的针对性干预,因此实际护理效果不佳,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时有发生。而为了改善传统护理模式的缺陷,我院主张在血透室中心采用干预化护理措施。干预化护理措施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护理模式,其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护理内容、完善护理细节、规范护理程序以及严格护理操作[3]。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方面,干预化护理措施重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贯彻落实各项消毒程序,从而从源头上切断感染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发生率。
        在开展干预化护理工作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要求也较高,所以血透室中心不但要优化护理模式,还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血透室中心护理队伍,以满足实际护理工作需求。同时,护理人员自身也要具备较强的学习意识,主动更新护理思想和理念、学习先进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态度与积极性。另外,医院还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以激励人才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在血透室中心采用干预化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丁一虹,姬永辉.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研究,2020,28(05):190-191.
[2]王呎方,马小玲.血透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2):91-93.
[3]孙燕,夏祝叶.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6):193-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