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太过“物化”,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尊严,长期以往学生的主体意识丧失,自决自理能力欠缺,自律性差。五严规定后,全省基础教育进入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现在的问题是规范办学之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多了,我们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当务之急应该探寻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班级管理道路,使学生由他治走向自治,他主走向自主。
[关键词]班级管理 自治管理 自我教育
早在1919年陶行知先生就在其《学生的自治问题之研究》中专门论述了学生的自治问题,“学生自治”是其生活德育主张在班级管理层面上的反映。学生自治思想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意识、团队精神、注重亲身实践等理念也正是“五严“背景下所提倡的。五严规定后,全省基础教育进入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同时规范办学之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多了,这对学生而言、对教师而言、对质量而言,不是放松,更不是放任,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当务之急应是将自治的思想渗透进班级管理中,找寻一条符合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班级管理的道路。
一、班级“自治管理”的意义
教育或多或少有限制自由的成分,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或者从自身的统治地位出发引导教育走向一定的方向,这些教育方向和目标凝聚着一定的社会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追求。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是实现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人的独立完整的人格与思想,使发展成为人自觉自愿的行为,使发展不再为外力所迫,这是人的主体意识高度发展的体现,教育培养人才的着眼点正是要立足于培养独立,自主,有尊严的充满生命价值感的主体。
班级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展各种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管理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管理是手段,是为教育服务的,管理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因而理所当然应该体现上述教育理想,使管理真正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切身需要。班级自治的宗旨正是以班级为载体,提供给学生主动成长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去感知,体验,判断,认识,实践成功与受挫,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班级“自治管理”必然性
班级自治的前提是学生在班级中有一定的自主权,也就是说学生有足够的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的领域来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自由是人类的本性,学生天然地对自由有着一定的向往,从婴儿期用哭喊,挣扎来表达冲破束缚的渴望,到幼儿时挣脱妈妈的手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再到小学时下课欢叫着冲出教室。他们讨厌过多的束缚而希望能独立自由地面对外界,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释放自己内心对自由、独立的向往。
班级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如果班级管理中一味的由老师包办一切,实际上是压抑了学生的需要,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习惯了依附于老师来替他们操办所有,学生就离“自治”越来越远了。有研究表明,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不让儿童参与,儿童缺乏参与的机会将使他们的智力和道德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
班级自治的有效开展最终还是依赖于班级团体的自治能力,团体的自治又和学生个体的自治紧密联系,而学生恰恰处在一个理性能力欠发达的年龄阶段,他们身心还不成熟,对于一些是非问题,价值观问题不能准确把握,其内在自我约束,自我决定能力较差。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拒绝自治的理由,必须清楚学生自治的能力只有在自治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离开了学生的自治实践,要想实现班级自治就等于是空中楼阁。事实上,我们成人只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有能力的人来看待,他们就会像我们所期待的样子行动,否则他们永远无法成长,始终是个‘顽童’。只要给予学生广阔的自治空间,学生就能够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积极的参与自治,并且在自治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三、班级“自治管理”实现
班级自治的实现要以作为班级直接领导者——教师的管理理念的转变为前提保障,真正改变那种“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治氛围,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
1.完善班级规章制度。班级作为一个正式的组织,自然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和纪律来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这些制度、纪律应当是对班级所有成员都适用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班级自治管理模式鼓励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制度制订,学生之间自愿组合,组成学习、卫生、财物、纪律等各类制度制定小组。小组成员参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校纪校规,经过充分的酝酿、讨论、征询、修订,完善班级各类具体的规章制度。
2.健全班级组织机构。班委主要成员在班主任的主持下,通过自我推荐、民主选择、竞争上岗、民意测评等方式来确定。组建后的班委,再根据工作需要,成立诸如学习监督组、纪律监察组、财物检修组、文明创建组等职能小组,使全班学生人人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要基本保证人人有岗位,岗位多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多了,参与以后 ,对班级认同感增强。学生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班级,各小组成员在班委的带领下,明确分工、界定职能而又相互协作、彼此监督,实现自主管理。
3.实行角色动态分配制。废除学生干部终身制,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即采用轮换,轮值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班集体不同层次的管理,有助于学生从管理角色的变换中学会自我管理,增强角色的自我调整能力。不断加深自我的认识,提高集体主体的意识。
4.发挥师范教育作用。教师要有意识的树立为班级服务的典范,这些成员的示范服务是一种无声的管理、无形的激励,促使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班风蔚然形成。在这种风气中,班级工作通过一种示范激励的途径使学生将自己与他人之间、自己与制度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进行比较、参考和对照,从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修正和自我教育。
班级自治它既表达了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可操作的管理模式,相信只要在教师正确的支持和引导下,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下,班级自治一定能推动学生走向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