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教师作用从价值角度分类,主要有传授知识作用和素质培育作用,两者可以说是不同历史阶段下包括教师群体在内的人们对教师作用的不同期望。本文认为,素质培育作用应当是当下教师的期望作用,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尝试案例教学教学方式达致素质培育作用的实现。
关键词:教师作用;案例教学;素质培育作用
一、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实现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最大化,则是教育界一直以来倍加关注的问题。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所改革的不仅是课程设置,更是教师期望作用的转变。从不同维度考察教师的作用,可以有多种分类,但从价值角度分析教师的作用是最具有研究意义的分类,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直接与人的观念、意识、思维和行动发生作用。因此,从价值价值角度来看,一言以蔽之,教师的作用包含两个方面教书和育人,教书则是知识的传授,教师充当科学文化知识的转换渠道;育人则是素质的培养,即各方面智力的培养,教师充当学生发展优秀品质的培育者。
(一)知识传授作用
唐代韩愈在写给其学生李蟠的《师说》一文开宗明义地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对教师的作用阐释成为了人们对教师作用的经典认识,也是当下人们对教师作用的普遍性认知。知识传授的过程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科学文化通过以班级为单元的课堂传播给学生,学生学习接受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实现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由未知到已知的改变。可以说,知识传授是教师应当发挥的最基本的作用,也是教师内心认可和期望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它也是长久以来教师所秉承践行的教育观念。因此,它是教师对自身作用的传统认知和期望,可称之为教师传统作用。
(二)素质培育作用
素质培育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是单纯的传输知识,而是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全面发展。从理论上讲,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智力发展。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工程对学生的素质培育作用,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研究性教育和批判性教育而非简单的填鸭式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将触发和锻炼学生各项潜在能力的教学引导行为融入到传输知识的教学行为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和研究知识。目前,我们倡导多年的素质教育正是着重发挥教师在教学行为对学生的素质培育作用,对素质培育作用的期望不仅仅是教师群体的集体期望,更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期望,因此,素质培育作用又可以称之为教师期望作用。
二、对教师传统作用的反思
持教师传统作用的认知和期望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大小。
教师传统作用将教师角色局限性地定位在了认知阶段,在整个认识活动过程中,学生处于客体地位,教师处于主体和主导地位,教师拥有绝对的知识权威,学生不仅要被动地接受教师提供的信息,而且要死记硬背这些知识。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各项潜在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触发和锻炼,学生只是记忆到了相关知识,却无法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可能对现有知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批判性思考等。古话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今有“读书无用论”盛行,看似非常悖论,其实,它们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也就说这两句话都是正确的。那么,今天我们要回答的是为什么两个矛盾的结论却都是有道理和正确的呢?读书究竟是“能行万里路”还是“一无是处”,关键看读书者怎么读书,如果是死记硬背,不知思考和研究、批判,可以说读再多的书也没有多大的长进;如果是带着善于钻研探究,敢于批判并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研究态度来读书,那么自身的智力、能力会随之增长。教师传统作用之于死记硬背式读书,便不能造就出能力出众的学生,学生不能实现智力全面发展。
三、教师作用的实现途径
教师主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而实现教师的作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是国外国家实践验证过的比较有效的实现学生各项能力发展得教学方式。本文认为,当下课程改革可以在比较系统的教科书之外,编写配套的案例教学课本,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知其一,还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知识。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实现教师期望作用的主要理由有:
首先,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选择什么案例或是对其编写,还是对每一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来进行的。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来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次,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不同的案例问题,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各科目教师的了解以及对他们教学活动的考查,我得出的结论是: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提升自身解决问题和权衡应变的能力,要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方法去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且提出合理和科学的解决方法。
第三,案例教学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案例教学来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老师的提问以及引领,让学生学会自己运用知识去思考,去辨析,而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什么东西。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建立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将来可以站在更高的视野和角度去发现问题、看待问题。
最后,案例教学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过的案例中去充当角色,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分析、思考来得出自己的判断,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在教学活动早起,案例教学不会直观简单地告诉学生他们将来面对的各种复杂情况是什么,而且通过不断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匮乏的缺陷。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教师的作用体现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传统的“传道、授业与解惑”是对教师作用的基本要求。如何在新时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如何能够为学生成长发展发挥作用是我们教学一线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