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静脉输液高危液体外渗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0期   作者:黄志婷
[导读] 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静脉输液高危液体外渗患儿中的运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静脉输液高危液体外渗患儿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96例高危液体静脉输液治疗患儿,依据抽签的形式,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8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P<0.05),统计学具有意义。结论:在高危液体静脉输液患儿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静脉输液;高危液体外渗;护理风险管理;临床价值

        儿童免疫力差,常会发生腹泻、感冒等疾病,输液治疗是首选医疗手段,高危药物是指操作不当给患儿带来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若在输液时出现外渗,则会引发医疗事故[1],出现护理风险。本文以接受高危液体输液的患儿为例,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其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研究在2019年2月~2020年3月进行,抽取此阶段高危液体静脉输液治疗患儿96例,按照抽签法具体划分两组:实验组(48例)与参照组(48例)。实验组中,男(n=28),女(n=20),最大年龄值为11岁,最小年龄值为4个月,平均年龄值为(5.69±0.38)岁;参照组中,男(n=32),女(n=16),最大年龄值为12岁,最小年龄值为3个月,平均年龄值为(5.89±0.42)岁。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儿家属均知情并同意。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按照程序对患儿输液后,观察其输液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实验组以此为基础,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方法:(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组织管理现有护理人员,建立输液管理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高危液体输液的高危因素,明确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预案规避风险,完善风险预防措施[2];(2)干预措施:提升护理人员穿刺水平,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通过良好的护患沟通,减少患儿哭闹情况;若患儿不配合或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针头脱落,导致液体外渗,护理人员要定期巡视,了解患儿输液情况,查看其针头是否脱落,液体是否渗漏,提前预防,借助纸板固定针头;对于2岁以下患儿,常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穿刺前,要用毛巾擦拭汗液,避开眉毛与额头等部位,然后做好固定;对于2岁以上患儿,可以选择四肢静脉输液,若不容易找到血管,可以在穿刺部位热敷、拍打,有利于穿刺一次性成功,输液后,嘱咐家属认真照看,遇到问题及时向护理人员汇报;(3)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穿刺操作技能[3],提升其知识储备,让其学会如何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并严格落实风险管理内容;定期聘请专家指导液体渗透、操作不当等情况,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节能,并组织考核,对考试不合格者进行指导与观察。
1.3 观察指标
        (1)风险事件发生情况;(2)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为3个等级,共100分,80及以上为非常满意;60-79为基本满意;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意义
        研究数据经SPSS 24.0计算,(n,%)表示计数,进行X2检验;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风险事件
        表1显示,实验组发生的意外事件较少,与参照组比较,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2.2  满意度
        参照组满意度(83.33%)低于实验组满意度(95.83%),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见表2所示)

3、讨论
        儿科疾病种类繁多,且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表达能力差,治疗时需要护理干预,保证治疗安全。高危液体静脉输液外渗的因素有很多[4],如操作不当、管理不当等,只有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并有效实施,才能避免不良事件,减少液体外渗的情况。常规护理只是为患儿提供基础护理,缺乏预见性的特点,无法提前预防风险因素,导致护理效果一般,需要进一步改进。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能够让患儿得到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避免出现液体外渗现象,让患儿家属信任医护人员,从而拉近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另外,此模式还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改进了护理质量,让护理人员意识到自身责任与价值,积极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5],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输液期间,明确护理风险因素,以护理小组的形式进行干预,不仅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还提升了其专业能力,有利于患儿得到科学的护理,控制意外事件发生率。文中数据显示,实验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25%,家属满意度为95.83%,参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83%,家属满意度为83.33%,由此可见,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小儿静脉输液高危液体中,能够降低液体外渗率,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升家属对护理的评价,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海荣.小组干预对降低小儿外周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6):95,98.
[2]赵艳丽.静疗小组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浅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7):111.
[3]钱旭蕙.静脉治疗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在安全护理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1(6):240-241.
[4]王灵香.输液治疗的患儿发生药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3):97.
[5]汪晓燕.预见性的护理在预防门诊小儿输液外渗中的作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6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