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杨康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0期   作者:杨康
[导读] 析颅脑疾病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摘要:目的 分析颅脑疾病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从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收的120例疑似颅脑疾病病人,根据影像学诊断方式不同,将所有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实验组,观察组60例病人给予MRI诊断,实验组60例病人给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诊断,比较两组病人影像学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病人中符合颅脑疾病的病人有59例,实验组病人中符合颅脑损伤的病人有53例,观察组颅脑疾病检出率明显高出实验组,两组颅脑疾病检出率有区别(P<0.05)。结论 根据病人临床症状,主治医师结合病人磁共振诊断结果,能有效提高颅脑疾病检出率。
        关键词:MRI;颅脑疾病;诊断;具体应用
       
       
        前言:颅脑疾病包括颅脑外伤、颅骨骨折、颅脑损伤、脑出血等,导致病人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瞳孔散大、语言功能障碍、肢体麻木等症状,其中颅脑肿瘤、脑炎、脑梗死等较为常见,根据病人临床症状结合病人影像学诊断结果对迅速发现脑部病灶,制定治疗方案,降低颅脑疾病病人致残率和致死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次实验通过比较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收的100例疑似颅脑疾病病人MRI诊断与CT诊断对颅脑疾病的检出率,分析颅脑疾病中应用MRI的临床诊断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详细情况参看表1,观察组与实验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任何明显的差异,均有可比性,(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收的120例疑似颅脑疾病病人,均出现恶心、呕吐、两眼昏花、头晕、头痛、语言謇涩、肢体麻木等症状。观察组进行MRI诊断的病人排除标准:1)排除带有心脏起搏器,进行过心脏手术的病人。2)排除进行过动脉瘤手术的病人。3)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排除头部有金属异物的病人。实验组进行CT诊断的病人排除标准:1)排除听觉障碍的病人。2)排除患有精神系统疾病的病人。所有受检人员均签署相关知情协议。
        1.3方法
        1.3.1采用MRI技术诊断观察组病人
        病人取仰卧位,平躺在诊断床上,将头置于线圈内,保证身体长轴与床面一致,头颅矢状面与线圈纵轴一致,两手放于身体两侧,行常规横断面T1W1、T2W2扫描以及矢状面、冠状面TIWI扫描(相关诊断参数:FOV:20-25cm,成像间距:10-20%,层厚5-10mm矩阵:128×256或256×512).
        1.3.2采用CT诊断实验组病人
        病人受检前4小时禁饮食,病人取仰卧位,确定扫描区域后性头部横断面扫描(相关参数:层厚10mm).
        2结果
        观察组与实验组病人颅脑疾病检出情况,参见表2。观察组共诊断59例,实验组共检出53例,观察组病人颅脑损伤检出情况明显优于实验组。
       
        3讨论
        MRI以特定的电磁波频率照射人体,不同组织的氢核对电磁波的能量进行吸收,吸收的能量再发射另一种电磁波。MRI系统接收后,在获得T 1值(纵向弛豫时间)的同时,也获得T 2值(横向弛豫时间),每个T值通过变换器转换成模拟的灰度值,依据差异的人体组织与器官的T值,可以形成差异的图像,也就是说得到人体的MRI图像。MRI图像需要采用一些后续的分割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与研究,以及ANN、模糊聚类等新的MRI算法理论的引入,甚至是基于仿生模式高级算法的图像处理技术的引入,使图像更加清晰、完整,使图像处理更加方便,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准确鉴定脑部疾病。
        颅脑疾病病人临床致死率、致残率高,及时明确诊断对挽救病人生命,降低病人致残率具有重要的价值,影像学诊断是目前最常用的,可以较快鉴别颅脑疾病的方式。CT扫描与磁共振诊断相比,临床检验禁忌少,扫描快速,适用于多种颅脑疾病,但是对于脑部病变结构成像不清晰。颅脑磁共振诊断能较为直观的观察到病人脑小叶、岛叶等脑部微小组织的病变情况。对颅脑病人进行横断面的扫描能诊断病人脑部神经、丘脑、中脑、桥脑等多个组织,且与CT诊断相比,脑池系统中的导水管、中孔等成像清晰。DaryaChyzhyk,AlexandreSavio等研究认为,磁共振诊断利用电磁波对人体进行多方位扫描,而后用转换器将人体组织、器官不同的T定值转化成不同的影像,扫描参数多,可以对颅脑内脑神经进行多轴倾斜切层扫描,但是颅脑损伤、以及颅内急性出血,成像清晰度低,因此对于颅脑疾病病人,医师不能单纯运用一种影像学诊断方式,应根据病人临床症状,综合颅脑CT、颅脑磁共振诊断结果,对病人进行确诊、治疗。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颅脑疾病检出率明显高出实验组(98.33%vs88.33%),观察组颅脑疾病检出率明显优于实验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颅脑疾病病人,医师根据病人临床症状结合病人磁共振诊断结果,能有效提高颅脑疾病检出率,降低漏诊、误诊的发生,为医师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结束语:
        据相关资料得知,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软件,可以利用特殊技术将核磁共振成像转换成3D图像,并且可以看到未经手术病人的脑电路和电路连接图像。在MRI的临床应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儿童等患者在MRI诊断过程中,为确保扫描成功率,确保图像清晰度等,需要对儿童进行一定的心理护理。然而,随着MRI的迅速发展,使得临床诊断更加准确和方便。此外,磁共振成像设备近期将在中小医院推广,惠及广大患者。同时,利用MRI研究人脑的结构和功能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总之,MRI具有较低的漏诊率和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对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非常高。
        参考文献:
        [1]付俊峰,李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颅脑疾病诊断中的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16,(14):6.
        [2]李昶田,李俊来.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6,(02):105-107.
        [3]裴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1):1499-1500.
        [4]潘鹤松.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6(42):99-99.
        [5]邢亮,张通,顾越,等.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梗死病人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的fMRI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06):604-6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