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5月10期   作者:巫赞莲
[导读] 比较在脑梗塞患者治疗中,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

巫赞莲
(陆川县人民医院;广西玉林537700)
【摘要】:目的:比较在脑梗塞患者治疗中,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80例脑栓塞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并对所有入选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脑栓塞患者采用口服阿司匹林片治疗,观察40例脑栓塞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栓塞患者治疗过程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同时应用比单纯给予阿司匹林的临床效果更具优越性,神经功能的恢复更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脑梗塞;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临床疗效
【引言】现如今,脑栓塞是脑血管系统中最常见、最危重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大脑内主干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且进行性发展引起血管狭窄继发血栓形成甚至闭塞,最终因颅内一支或多支血管闭塞而出现的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综合征[1]。大部分脑梗塞患者是由于血栓堵塞动脉引起的,起病前,患者多无特殊临床表现;发病时,可出现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异常,大多数患者多伴有平衡功能失调而失去平衡跌倒。从病因学上来讲,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理因素。目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为临床上常见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也是治疗血管栓塞的常规治疗药物[2]。现为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脑栓塞治疗中疗效分析,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神经内科80例脑栓塞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所有病例的临床诊断符合最新脑栓塞的相关诊断标准。把收治的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42-74岁之间,平均(62.12±0.68)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64.12±0.45)岁。两组实验对象性别、年龄一般资料基本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片[舒泰坤(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814]进行治疗,每次0.1g,每日1次,治疗疗程8周。
   观察组40例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片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116)进行治疗,口服给药,每次75mg,每日1次,治疗疗程8周。
1.3观察指
   分析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情况。其中治疗效果可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情况,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运动和感觉功能均恢复正常水平;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运动和感觉功能部分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运动和感觉功能未见明显好转。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神经功能的情况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来进行评分,满分为25分,分数越高,说明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越差,反之,分数越低,说明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越好。
1.4数据统计
   将本次实验的研究数据纳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治疗效果用%(率)表示,进行检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x±s)表示,进行t检验,最终结果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对比发现,治疗8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脑梗塞是指大脑皮质部分的血液供应中断或停止导致大脑实质缺血缺氧而发生脑组织变性坏死[3]。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和血管畸形等发病机制都是导致患病的主要机制,治疗原则应为恢复血液供应,保护脑组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以及遗传的异质性,患病者起病时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轻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头颅CT显示小范围的腔隙性梗死灶,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4]。由于脑梗塞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床早期的干预对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脉硬化过程中,脂质的沉积、纤维组织的增生在此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堵塞血管,针对此过程血小板的主动聚集是血栓形成导致梗塞的关键一步,所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激活血管主动抗血小板的机制,使得血管内的抗血小板聚集[5]和促使血小板聚集的因素相互平衡,最终控制病情的发展。
   在脑梗塞的治疗中,抗血小板的聚集是其主要治疗方案之一,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其中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不可逆性地抑制环氧化酶从而避免血栓烷A2(TXA2)产生,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氯吡格雷主要是防止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以阻断糖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紧密结合,同时有研究发现氯吡格雷还能降低斑块内巨噬细胞和脂质细胞的数量,达到稳定粥样斑块的效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可从两条不同的途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相互之间具有累加效应。对于脑梗塞病情进展来看,不仅能够避免血栓的形成,还能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
   通过这次探究发现,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35±1.30)分低于对照组(15.65±1.04)分,p<0.05。
   综上所述,在脑栓塞患者治疗过程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同时应用比单纯给予阿司匹林的临床效果更具优越性,神经功能的恢复更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曹伟,葛一帆.急性脑梗塞早期影像学诊断的相关研究进展[J].罕少疾病杂志,2019,26(3):96-97.
[2]雷怀兴,孙涛,杨晗刚.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预防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其疗效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6):971-972.
[3]苏成洋,尹路路,李小燕,等.亚甲蓝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9):827-832.
[4]黎玉环,李敏,郑力.MRI扫描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8):25-27,88.
[5]呼格吉乐,丛殿宝,张建辉,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丁苯酞治疗高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1):5183-5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