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开展的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等优点,本文针对该方法的关键装置电极导管的专利申请进行综述,阐述了其原理并讲解了电极导管专利申请的情况及相关分析。
关键词 电极导管 专利 心律失常
一、概述
心律失常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心脏疾病,若心率过快、持续时间过长时会引起机体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最终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心脏活动的起源和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异常。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对它的治疗也多种多样,如药物治疗、通过心脏起搏器、电除颤等非药物疗法等。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较大,而心脏起搏器、电除颤等非药物疗法也并不能起到根治的效果。自20世纪90年代,心内电生理检查逐渐发展起来,从而可有效确定心律失常的异常起源点,明确其病理机制,为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治疗心律失常奠定了基础。RFCA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开展的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等优点,己经取代外科手术作为治疗心律失常等疾病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1987年,RFCA技术首次应用于临床,1991年引入我国,自引入我国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普及,是一个发展相当迅速的介入技术。
二、工作原理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在X线影像定位下,经血管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脏,先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和标测定位,寻找并确定消融靶点,应用射频电流的能量损害靶点的心肌组织,毁损心律失常病灶或阻断折返途径或房室传导通路,消融、阻断导致心律失常最关键的部位,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随着电极导管技术的不断改进,RFCA治疗心律失常成功率明显提高,其也有较局限的一面,其技术水平要求高,消融导管必须和心肌组织接触良好,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接触力过大会造成心腔壁的过度损伤甚至心脏穿孔,接触力过小则达不到要求的损伤深度,而且组织的损伤程度难以准确控制。电极导管是该治疗手段的核心和工具,用于刺激心脏和以及消融异常电活动性的部位,其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手术的效果,因此今年来,对电极导管结构、功能等发面的改进吸引了许多科研单位及企业的关注。
三、专利文献分析
电极导管的分类号集中在A61B18/12及其下位点组A61B18/14、A61B18/16,以下统计分析是以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数据库为基础,对国内外专利情况进行的分析。为了合理限定研究范围,选定分类号A61B18/12、A61B18/14和A61B18/16,关键词为导管以及电极,该领域下各国专利申请量如图3-1所示。
由于电极导管射频消融起源于美国,且近年来欧洲、日本的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技术也快速发展,关于电极导管的专利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从图3-1中可以看出,在中国有关电极导管的专利申请数量距离上述三个地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发展的空间较大。

图3-1申请量排名
图3-2是对当前申请量较多的主要申请人的统计,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申请以外国公司为主,其中韦伯斯特生物官能公司更是占据领导地位,引领着电极导管改进的方向。国内企业中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及上海安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也占据一定的申请量。

图3-2主要申请人申请量排名
图3-3分析了在国内申请中排名较前的几个国内申请人,可以看出其中主要为上海、深圳以及北京的医疗器械公司,在国内涉及电极导管这类产品的改进企业是主导力量,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位居第一。

图3-3国内主要申请人
从检索结果来看,在电极导管领域,国外的年度专利申请量较国内年度专利申请量大,且国外的年度申请量有小幅波动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而国内的年度申请量基本上逐年增加,并且在近两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可见该技术的发展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看出,该技术相比于国外的发展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四、结语
以上就是电极导管专利申请的综述情况,主要讲解了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原理和发展概况,并针对与电极导管相关的专利进行了专利分析,有助于我国射频消融领域的发明人、申请人了解该技术的发展情况,发展走向,了解我国相关专利申请的情况,从而提高电极导管专利申请的效率,促进电极导管相关技术的发展。
作者简介:文丽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