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以来心血管类疾病的死亡比例成为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目前我国现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月3.1亿,其中有心肌梗死的患者约有260万,心力衰竭的患者约440万,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医学上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引发的心肌缺血坏死。该疾病可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极易引发一系列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和疾病恢复的并发症。心脏康复是指对于心血管类疾病患者医护人员有目的给与各类临床干预,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康复方法。心脏康复可以作为心脏病一级、二级并三级预防的主要部分。有学者研究称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可以减低心血管类患者病死率到25%,将心源性疾病的病死率下降26%。关注心理状态的评估及处理才能达到病人全面的康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心脏康复;并发症
引言: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医院从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康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医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2.26±4.78)岁,心功能分级:Ⅰ级45例,Ⅱ级32例,Ⅲ级23例;观察组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52.06±5.23)岁,心功能分级:Ⅰ级48例,Ⅱ级33例,Ⅲ级19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诊断标准;(2)了解研究内容,签署同意书;(3)无恶性肿瘤疾病。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系统疾病;(2)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损伤;(3)合并意识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健康教育、遵医嘱完成各种诊治措施。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临床路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病情及严重程度,采取有效全面检查及评估内容,再结合相关内容为患者进行护理服务,并详细记录,最后由患者本人或家属签名登记。相关内容如下:(1)入院当天,带领患者及家属参观医院整体环境,并告知患者早睡早起,使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对正确事物有认知;并为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实时记录全天心电图变化情况,在操作同时,进行输氧装置护理,保证患者在吸氧时无阻碍发生。(2)第2d,对患者饮食、用药等情况加以指导,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更换体位,并适当按摩,防止压疮的发生。(3)第3d,针对患者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先在床上活动四肢,再依次进行下床站立及行走。训练中,由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锻炼的意义和注意事项。(4)第4~5d,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动态定时监测,对部分血压异常患者采取控制血压措施,而血压过低者给予升压处理,相反给予降压处理。(5)出院当天,嘱咐家属监督及督促患者遵医用药,并定期会院检查,若出现异常情况,则需立即返院就诊。
1.3评价指标
(1)于护理期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及卧床时间。(2)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生发生率: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冠状动脉再造影(根据患者病情来判断当出现急性心血管事件,是否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诊原支架内有无发生再狭窄)、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支架内>50%的狭窄和支架边缘5mm范围内50%以上的管腔狭窄)。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脏康复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2.2两组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png)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动脉血流中断所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而产生的急性病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发病紧急、发展较为迅速,若不及时实施治疗措施,极易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临床多采用经皮冠动脉介入治疗,其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治疗效果较好,但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因此,临床需实施护理干预,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临床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良好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该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改善患者因疾病所带来的各种不良情绪,达到全面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作用。
因此,为了全面满足患者对临床护理质量的要求,经过大量医学学者探讨研究提出了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方式。冠心病病人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共识,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是护士主导的心脏康复护理,使患者进行规范全程的心脏康复训练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心理护理、生活护理、营养护理、运动、戒烟、疼痛等一系列的护理,从整体程度上满足了患者对护理干预的一切需求。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表明护理安全管理能够降低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严格按照操作规定流程进行相关操作,避免源自药物、医疗设备等对患者身体的危害;其次进行心理护理,以减少患者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避免情绪不稳导致心脏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加强与患者之间沟通,并进行相关健康知识教育,加强护患关系,从而有效避免与患者之间发生纠纷;此外,采取全方面陪护,与患者家属合作,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处理突发状况。通过上述一系列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提高护理安全水平,加强安全管理,能够保证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结束语:临床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临床上患心功能不全患者呈逐渐上升趋势。而随着心功能不全患者健康意识的上升,患者对其心脏康复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脏康复为临床新型治疗模式,其治疗目的主要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中心,通过对其实施一系列有效干预手段,使患者心功能不全得到好转,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次研究,通过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心脏康复,使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邓雪莲,雷慧,潘冬云.探讨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9,25(24):184-186.
[2]曾雪娜,刘玲,孙云鹤.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1):25.
[3]李少华.心脏康复护理对老年性心衰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36):126+129.
[4]朱战辉.心脏康复联合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防治心脏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7,15(20):30-32.
[5]赵云霞.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影响[J].包头医学,2017,41(03):52-53.
[6]郎婉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及心脏康复的护理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1):195-196.
[7]卓茹.不同心脏康复程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心脏康复的疗效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04):43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