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科下肢手术止血带压力选择对比应用及护理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8期   作者:万旭娜
[导读] 临床应用止血带,可提高术中清晰度,降低手术失血量
        【摘要】临床应用止血带,可提高术中清晰度,降低手术失血量。若是止血带应用不合理,也会增加诸多并发症,进而加重患者痛苦。止血带充气压的选择至关重要,驱血带以及止血带应用所带来的伤害逐渐备受人们关注。止血带充气压通常上肢为<300mmHg,下肢<600mmHg,过高的压力容易引起神经麻痹,过低压力难以阻断动脉,进而使得肢体产生淤血,不仅增大了手术失血量,还会引起神经内血性渗出,最后增大神经内压,无法发挥正常的神经传导功能。本文对照发现,高于血压一倍的止血带充气压,手术失血量更低,术后并发症更少,与高于血压一半的止血带充气压的效果更好。由此说明,骨科下肢手术过程中,止血带充气压的设置应当高于血压一倍为宜。       
        【关键词】骨科;下肢手术;止血带;压力;护理
        【文献标识码】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3..01
目的 探讨骨科下肢手术止血带压力选择的对比应用及护理。方法 于2018年04月~2019年04月本院骨科接收的下肢手术患者60例,为此次研究观察对象。通过电脑随机法实施分组对照,即常规组30例(充气压高于血压一半)、研究组30例(充气压高于血压一倍)。结果 研究组术中失血量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其止血带的压力应当高于血压一倍,可获得更加满意的疗效。
鉴于此,本文以6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为此次研究观察对象,重点探讨了止血带充气压的选择及应用。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为6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接收的时间均为2018年04月~2019年04月。止血带包扎部位相同,即大腿腹股沟部位;止血带型号一致,松紧度适宜;手术前不曾用过精神类药物。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手术禁忌症者。通过电脑随机法实施分组对照,即常规组30例、研究组30例。研究组中男女比为16:14,年龄23~58(40.4±5.8)岁;常规组中男女比为15:15,年龄22~59(40.6±5.9)岁。两组临床资料P值>0.05,均衡一致,可分组探讨。
        1.2? 方法
    常规组止血带压比血压高一半,而研究组则高出两倍。所有患者均采取以下护理措施:(1)术前访视。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创伤。受伤后,大多数病人会因为明显的疼痛而无法好好休息。此外,部分患者还存在恐惧和恐惧心理,影响手术效果。在此基础上,加强术前访视。除观察排血位皮肤的实际情况外,还应积极引导患者不良心理,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掌握止血带使用的禁忌症和适应症。如果病人有严重的静脉曲张,严重的皮肤创伤和局部血管瘤在止血带的位置,止血带应用是禁止的。(2) 术前准备。操作前应仔细检查仪器各部分,如电源开关、电源线、气囊止血无漏气、严密、接触。打开止血仪的检测功能,保证其好运,检测正确后投入使用。止血带袖带的选择取决于患者大腿围的测量结果。放置体位时,要积极预防压疮,做好压疮风险评估。(3) 术中护理。在充分消毒和常规毛巾铺设后,与医生密切合作,根据患者的实际血压设定合理的止血带充气压力。术中严密观察并记录血压变化。严格控制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原则上上肢止血带使用时间为60分钟,下肢止血带使用时间为90分钟,根据手术实际情况,止血带使用时间可适当增加,不宜超过30分钟。在同一手术中,两次使用止血带的间隔时间应为15分钟,止血带的总使用时间应少于5小时。否则,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肌肉组织中代谢产物的积累,损伤局部组织,增加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慢慢释放止血带中的气体,以避免病人低血压。只有止血带完全放气后才能取下袖口。(4) 术后护理。术后1~2天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并对止血带皮肤进行评价,避免出现水疱和红肿。
        1.3? 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手术失血量;(2)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皮肤有无红肿、压疮、水泡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研究数据,[n(%)]描述计数资料,予以x2检验;(x±s)描述计量资料,予以t检验。P<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 果
        2.1? 两组术中失血量对比
        研究组术中失血量(305.4±33.5)mL低于常规组(210.8±33.8)mL,组间差异显著(t=13.407,P<0.05),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
        研究组30例,红肿1例,压疮0例,水泡0例,总发生率1(3.33%)。常规组30例,红肿3例,压疮2例,水泡3例,总发生率8(26.67%)。
        3 讨 论
        在临床骨科手术过程中,常用止血带来减少失血、手术时间和疼痛。但在使用止血带的过程中,要合理、严格地控制止血带的充气压力。如果止血带充气过高,容易导致肢体缺血坏死、皮肤红肿,同时也会压迫患肢,诱发压疮,增加许多并发症,延误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进而增加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目前,如何有效控制止血带的压力已成为骨科手术护理的难点和重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