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下的政府记者发布会的口译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4期   作者:李沁芮
[导读] 众多学者和口译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对政府记者招待会上的口译策略进行了研究。其中以释意理论为主要指导理论的研究中,很多都是从释意理论三角模型的某一方面或者基于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的,而本文从三角模型的三个方面对口译文本进行了分析。本文以2017年和2018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的口译文本为实例,从理解、脱离原语外壳、重新表达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研究表明,在理解方面,三角模型能够帮助译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众多学者和口译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对政府记者招待会上的口译策略进行了研究。其中以释意理论为主要指导理论的研究中,很多都是从释意理论三角模型的某一方面或者基于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的,而本文从三角模型的三个方面对口译文本进行了分析。本文以2017年和2018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的口译文本为实例,从理解、脱离原语外壳、重新表达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研究表明,在理解方面,三角模型能够帮助译员有效抓取说话者的主要讲话内容,从而为稍后的口译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脱离原语外壳方面,三角模型能够有效地帮助译员摆脱源语言的词汇、结构限制,从而让译文符合目标语听众的需要。在重新表达方面,三角模型有助于译员实现有效口译。三角模型在两会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但能够帮助译员传达说话人的真实目的,也能帮助听众更好地领会说话者意图。
        关键词:释意理论;三角模型;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
       
       
1.释意理论及三角模型:
        1.1释意理论
        塞莱斯科维奇在研究了众多翻译理论之后,认为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同时认为口译是一个以理解和表达为核心内涵的动态心理学过程。释意理论创立以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认为口译员应当自身对源语的理解,不对其做任何意义上的改变而将其译为适当的目标语。塞莱斯科维奇的《国际会议上的口译人员》为该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后又与勒代雷共同运用逻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对口译过程进行了深入探索。之后,塞莱斯科维奇又成功地将释意理论运用到了口译教学中。释意理论与中国口译学界的渊源也较深。释意理论进入中国学界视野后,孙慧双成为了首个在专门的口译理论学术期刊上对其进行详细介绍的中国学者。学者鲍刚通过将心理学、神经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融入释意理论的研究中,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1.2 三角模型:
        塞莱斯科维奇为了详细阐述翻译的三个阶段,提出了三角模型的概念。根据释意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是非线性的,而是在意义之后有一个非言语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理解和重新表达之间有一个新的阶段——脱离原语外壳。首先,口译员听到源语,接着就应该形成对源语的正确理解以及明白正确其意义,译员也就进入了“理解“阶段。其次,译员将源语转化为目的语的过程,也就是“脱离语言外壳”的阶段。而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过程也就是“重新表达”阶段。
        1.2.1 理解:
        口译过程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口译员能够准确理解源语内容是口译取得成功的关键。此外,对于内含义和外显义的理解也是释意理论中重要的一环。释意理论指出,译员能够准确表达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而非只是传达源语的字面含义。译员为了准确把握源语的内含义,不能仅依靠自身对源语的理解,而是应该利用上下文语境、自身认知能力以及百科知识。唯有如此,译员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从而顺利实现向“脱离原语外壳”的过渡。
        1.2.2 脱离原语外壳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为了在交际过程中实现意义的传达,在“重新表达”阶段之前,必须要“脱离原语外壳”。在口译中,尤其是在交替传译中,口译员在进行口译之前无法记住源语中的每一个单词,因此,译员只能记住源语的意义,在翻译中进行重新表达。勒代雷认为译员在短时间内只能认知出极为有限的语言符号。短时记忆过多时就会转变为长期记忆,而有了脱离原语外壳的帮助,译员就能够将源语的意义转变为长期记忆。
        1.2.3 重新表达
        重新表达指重新组织语言及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运用听众所熟悉的表达来传达源语的意义。

目标语不仅要传达与源语一样的思想,同时还应该采用能够产生相同表达效果的表达。对译员而言,重新表达意味着译本能够为目标语的语言群体所理解。释意理论认为,重新表达是口译过程的最后环节,而其质量和效率对于最终的译本质量是极为关键的。
        2.案例分析:
        2.1 案例简介
        本文以2017-2018年两会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用释意理论及三角模型分析了口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中国特色表达、词性转换、句子结构转换与句式重组。
        2.2 理解:中国特色表达
        例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两个毫不动摇”是缩略词,如果译员进行字对字的翻译,那么听众可能不知所云。根据释意理论的观点,该表达为外显义,其内含义未直接指出,因此译员将其补充完整——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3 脱离原语外壳:词性、句子结构转换
        例2:企业仍然还会给一些补贴,扶上马、送一程。
        “扶上马”、“送一程”均表示企业对老员工的帮助,如果同时译出,会造成语义的重复。译员将两个动词短语译成了不定式结构,表明其打破了源语的结构限制,体现了脱离原语外壳的能力。
        2.4 脱离原语外壳:词性、句子结构转换
        例3:这“六个一”都是减,再加上减税、减费,这是动政府“奶酪”的。
        译员将with放于句首,改变了句子结构,将原句主语的“六个一”换成了“we”,并将原句划分成了两个句子,并运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让交际意义得以实现。
        3.结论:
        译员在处理具有中国特色的习语和政治表达时,可补充源语的隐含义以帮助听众理解。同时还可以运用意译的方法让译文更加地道。此外,译员还可以将改变原句的结构和词性以脱离原语外壳,并通过改变主语的方式来让句子结构更加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要想译出高质量的译文,译员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百科知识,以及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帮助译员进行重新表达。
        参考文献:
        [1]Lederer,Marianne.Translation:The Interpretive Model.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2003.
        [2]Seleskovitch,Danica.Interpr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Washington:Pen & Booth,1976.
        [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刘和平.翻译学:口译理论和口译教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5]孙慧双.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6]张吉良.“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 中国翻译.2017:45-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