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的融通对策探讨 江晓瑜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江晓瑜
[导读]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但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教学宗旨,无法实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有效培养。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衡水技师学院)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但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教学宗旨,无法实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有效培养。本文就“工匠精神”基本理念展开论述,并对工匠精神教育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深刻的分析,并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使其教育效果得到保证。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育课;学生日常管理;融通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多,对于一个优秀人才来说,除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还应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而“工匠精神”则很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对人才综合能力素养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学校通过开设工匠精神教育课,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对“工匠精神”的基本认识
        “工匠”是在工业文明背景下,经过专业的训练从而培养出的具有较强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工匠精神,是一种难得可贵的精神境界,这类人内心具有一定的追求,他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对职业非常忠诚,认定的事就一定会坚持到底,力求将他们做到极致,不被任何利益所诱导。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因为他们有精神寄托,这就是工匠精神。
        具体来讲,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以及人文修养三方面的统一。如果将这一精神融入到我国教育事业中,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这种精神也会深深影响学生的生活,督促学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起了明确的标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强调学生们掌握一定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们变成一个会思考、会分析的人。而将这种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校管理中,是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实现对学生全面培养的重要表现,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人差异,并开展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在传统管理基础上不断创新,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用工匠精神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工匠精神的价值,为今后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二、工匠精神教育课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一)工匠精神教育可以为学生的日常管理提供思想指导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学校除了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还应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比如,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专业性,专业不仅要求学校要尽到自己的管理职责,还要求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而对于教师来说,更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储备能力和授课水平。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常常为学生们的顽皮、不学无术感到头疼,而学生们常常因枯燥的课堂模式而无法提起自己的学习兴趣,而通过将工匠精神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要理解老师授课的不易,教师也要体谅学生的学习压力,彼此敞开心扉来一次深度的交谈,以更好的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教师要想更好的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育中,需要自身了解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同时也应该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这样才能够让工匠精神的指导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学生们也应该明白自己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更好的应用工匠精神来指导老师和学生日常教学和学习工作[1]。


        (二)工匠精神教育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管理
        学校在将工匠精神理念融入到学校管理中的时候,学校首先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指导规划,保证管理的可实践性,同时,工匠精神应用到学校管理中的真正意义是为了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进行改变,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形式为学校老师和学生日常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但学校也应该清楚,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应制定长期可坚持的计划[2]。
        三、工匠精神教育下学生怎样进行日常管理
        (一)还原主体性
        学校要明确工匠精神的主体是学生,所以一切指导活动都应围绕血神来开展,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并将其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教师主要起着监督和引导作用,让学生把握自己的生活规律,掌控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让学生们成为自己的管理者。
        (二)追求自主性
        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打破学生们的被动性,让学生们明白自律、自我严格的要求对自己的发展大有益处,可以组织观看一些“工匠精神”记录片,体会其中的价值,明白自己行动上和思想上的不足所在,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们一步步成长,让工匠精神鼓励学生们不断前进,
        (三)体现开放性
        开放性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参与积极性,为了使学生们可以真正融入日常管理的氛围中,班主任可以向同学们征求管理意见,并从中选拔管理员,通过民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学生也会主动的去帮助老师找出实践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们成长。
        (四)了解差异性
        传统的集体主义教学背景下,教师常常忽视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因此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要想保证学生们可以很好地适应这种管理模式,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而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很多学生们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自己的个性差异与教师产生分歧,但是为了够保证工匠教育的顺利开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这一教育模式,那就需要让学生老师都明白求同存异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保障团体协作的正常进行,以期保证日常管理的顺利进行[3]。
        结语
        综上所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校日常管理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学校办学宗旨,还能够实现对学生素质和技能的有效培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起了明确的标杆。因此,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深深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才是工匠精神真正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缑玉明.传承“工匠精神”要从技工抓起[J].甘肃经济日报,2017(5):001.
        [2]王千文.德国:“工匠精神”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J].中国教育报,2017(6):012.
        [3]叶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和支柱[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3):63-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