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是制约我国高质量幼儿园教育开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其以课堂灌输为基本形式,搬用小学教学内容和教材,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和管理,无论在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上都背离了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也违背了学前教育规律,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的极大的危害,所以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对策进行深入治理,这样才能保证学前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治理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是把小学的知识拿到幼儿园来教,或者以小学的方式开展学前教育,具体表现为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会写字、会拼音、会算术,甚至明确把小学培养目标照搬为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是说,“小学化”的幼儿园会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向小学靠拢,甚至模仿和照抄小学教育。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学前教育“小学化”违背生理发展规律,容易对幼儿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在幼儿时期,大脑的生理表现出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的特点,这是因为幼儿的大脑皮层容易兴奋,并且很难达到自我抑制的效果,所以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且对不感兴趣的活动或者事情很容易产生厌倦。” 在此种状况下,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集中注意,就会造成大脑因过度疲劳所致的伤害。幼儿新陈代谢旺盛,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有限,机体尤其大脑对缺氧非常敏感,过多地静坐和室内授课减少了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容易使大脑缺氧,机体供氧不足。
2、学前教育“小学化”容易让幼儿产生尚未上学就已经产生厌学的情绪。对于幼儿来说,还未受到环境的诸多约束,对于世界充满着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探索欲,“无论是在成人的帮助还是环境的熏陶下,幼儿很容易掌握语言沟通、行走跑跳、穿衣吃饭等技能,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幼儿逐渐形成了对于世界的初步认知。” 这显然也是与按部就班的强制性、固定性的学习有巨大差别的,学前教育的“小学化”不利于幼儿在游戏式、快乐式的生活中完成对技能的掌握和学习,取而代之的是枯燥无味的认字、写字的重复过程,很容易打破幼儿天性中对于趣味探索的积极性。
3、学前教育“小学化”压制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成长过程中本应该拥有的快乐。“对于幼儿的培养过程要遵循科学规律,切不可拔苗助长。过度要求学习教育“小学化”就是忽视了儿童的发展规律,很容易造成天性的压抑和发展次序的失衡状态。在“小学化”的模式下,幼儿感觉被迫要求学习,倍感压抑的同时失去了快乐,甚至出现郁郁寡欢的状态。由于是被迫学习,幼儿的很多需求被忽视,父母和教师一味要求幼儿坐在教室里接受小学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幼儿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的剥夺。长远来看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是其一,本应快乐的快乐童年被剥夺所造成的阴影对于幼儿和家长来说,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
二、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应对策略
1、研究出台防止和化解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政策措施,及时缓解消除社会焦虑情绪。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针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深入调研,对破解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立项,并进行专项研究,认真研究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制定政策文件,对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对各个公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于幼儿园教学期内安排进行的涉及到小学阶段学习内容的教学任务,必须坚决予以禁止和取缔,对于屡禁不止、家长反映强烈、在社会上造成不利影响的幼儿园的责任人,要依法依规予以处理,坚决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泛滥势头。要加大对社会早教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于违规涉及小学内容的培训机构,要予以彻底整改。
2、培养科学的教育思维理念,在社会上大力营造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氛围。思想理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是思想的转变又是特别重要的,要彻底转变部分家长的“功利化心理”、“焦虑型思维”和“从众心理”,首先就必须在家长、教师的思维层面上破解错误的理念。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网校、论坛讲座等多种途径,针对适龄儿童的家长群体,开展以普及教育规律和知识为专业内容的知识宣讲、心理辅导等活动,由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学者为家长答疑解惑,必须让家长彻底明白,推行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提前超前教育,只会让孩子的教育进入误区,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很容易扭曲孩子的天性发展,伤害年幼的心灵,在长大会对学习产生倦怠感和抵触感。
3、加大各项教育资源投入,为适龄儿童提供更加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政府出台限制措施来限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课外培训活动,是针对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破解的扬汤止沸方法,如果要从根源上对学前教育去“小学化”问题来釜底抽薪,就必须依靠政府进一步扩大要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供应量,特别是加快推进各级公立重点小学、示范化小学、高水平小学的建设速度,深入挖掘办学潜力,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最大可能来提供充足的学位资源,大力缓解中等以上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优质小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结语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一味追求片面发展,很容易错过幼儿发展的关键期,从长远看,这些必然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对于学前教育“小学化”进行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时代性和紧迫性。需要出台防止和化解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政策措施,及时缓解消除社会焦虑情绪,还要培养科学的教育思维理念,在社会上大力营造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氛围,同时加大各项教育资源投入,为适龄儿童提供更加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科学的路径达到对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治理目的,最终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更好地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立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教育探索,2014(3):20.
[2]王桂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状分析及现实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