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为以后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学习效果参差不齐,于是形成了后进生群体。后进生转化问题一直是学校和教师致力于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将对后进生的特征和形成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用爱沟通,促进小学后进生转化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沟通;后进生;转化;策略
后进生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群体。后进生的形成不仅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会对学生个体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到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因此,后进生转化问题受到教育界高度重视。
一、小学后进生的特征
(一)思维偏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理念尚未完全形成,对学习的重要意义还缺乏成熟的认知,此时,如果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会给小学生带来消极情绪,导致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情绪不但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还会导致小学生失范行为的产生。
(二)意识盲目
小学生阶段学生处于完善自我认知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较弱。在这个阶段,小学生思维出现偏差,形成逆反心理,将会导致小学生学习态度冷漠,缺乏学习热情,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甚至还会出现自卑和自我保护心理,影响到小学生与师生的正常沟通和交往。
二、后进生形成和转化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环境因素
小学后进生的形成与家庭教育环境具有较大关联性。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将会让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独断而且任性,不愿接受他人的告诫,进而影响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由于家庭内部不和谐,家长往往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或者教育方式不当,进而导致孩子产生认知的偏差,产生厌学心理,对学习缺乏兴趣,影响到学习成绩[1]。
(二)自身心理因素
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较强,对身边各类新鲜事物充满兴趣。而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新鲜事物五花八门,小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辨别能力,对自身行为缺乏约束能力,受到外界环境的诱惑,进而导致学习兴趣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不好,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信心。
(三)师生关系因素
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学习状态具有较大影响。从相关统计数据上来看,小学生的焦虑情绪有32-39%来自于师生关系,18-28%来自于学生的自身心理,而家庭因素影响在15-20%之间。小学阶段教学中,有些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将注意力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方面,而缺乏与小学生沟通和交流,对小学生思想动态不能够及时把握并予以纠正,让小学生无法感受到来之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加上小学生存在的逆反心理,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畅,进而影响到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习成绩下降[2]。
三、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间缺乏理解和信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十分重要,没有相互之间的理解就不会产生和谐的沟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常存在较多误解。学生认为教师过于严厉,难以接近,对自己的关心不足。而教师觉得一些学生个性太强,难以管理,对教师的谆谆教诲无动于衷,缺乏对教师劳动成果的理解和尊重,进而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渐减少。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小学后进生中,与教师关系不融洽的学生数量占比为76%,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一般的占比为18%。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将造成教师从学生身上获取的信息量减少,对小学生越发缺乏了解,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进而影响到小学后进生的转化。
(二)课外时间缺乏交往
小学阶段教学中,许多教师与后进生的交往时间与教师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往时间是不对等的,教师与优秀生交往的时间要远远超过教师与后进生交往时间。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与语言表达能力强、能够与教师实现互动的学生交往时间达到教师与后进生交往时间2倍以上。教师课外交往时间分布的不均衡,会导致小学后进生与教师的沟通越来越少,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逐渐丧失,甚至有些小学后进生会对与教师的交往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造成学生群体的两极分化[3]。
(三)师生沟通忽视情感交流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古训通常用于教育学生尊师重教,但是,也体现出了师生之间沟通时的位差,学生在与教师沟通时,常常处于下位,尤其对于小学后进生来讲,在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时,常常充满了恐惧感,而且处于被动。许多教师忽视了后进生在师生交流中的心理感受,不能主动与后进生进行情感交流,进而让教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四、用爱沟通,促进小学后进生转化的相关策略
随着社会各界对教学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势在必行。教师与后进生的沟通交流对帮助后进生转变思想,端正学习态度,改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帮助,因此,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沟通交流的主动性,用爱心搭建与后进生之间的情感桥梁。
(一)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
小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小学后进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最佳设计。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位差效应,尤其对于后进生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心理壁垒,主动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走进后进生群体中,用爱心感化他们,用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们,让这些后进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赞赏和鼓励,逐渐拉近教师与后进生心理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形成互动,在转变学习态度的同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外时间的情感交流
小学后进生的情感常常比较细腻,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对其他学生较为敏感。教师需要了解小学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爱的感化。例如:教师可以在下课或放学时间,主动约小学后进生一起走出教室或校园;在休息时间和小学后进生进行课间游戏,增加与后进生的交往机会,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后进生的思想动态和影响他们学习成绩的相关因素,帮助他们处理好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教师不但能够获得后进生对自身教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还能够赢得他们的信任,能够主动接受教师的劝诫和指导。
(三)用爱心促进家校合作
后进生的形成主要与师生关系、学生心理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有关,因此,教师不仅要通过爱的倾注,改善与小学后进生沟通和交往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心态的转变,还要将这种对学生的关爱延伸到学生家庭环境中。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多到后进生家中走访或做客,了解后进生家庭环境,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和交流,了解家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给家长出谋划策,指导家长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改进;此外,教师在充分了解后进生家庭环境的前提下,争取通过班级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弥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后进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后进生转化。
结束语:
师生关系、自身心理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对后进生的转化具有较大影响,通过爱心构建顺畅的沟通渠道,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后进生思想和行为转变,同时,还能让在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目标的统一,形成优势互补,从而加快小学后进生转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彬.赏识·尊重·沟通——浅谈后进生的有效转化[J].考试周刊,2016:167.
[2]王立英.用爱沟通心灵 以严育人治学——谈后进生的成因与转化[J].学周刊:C,2009(12):60-60.
[3]蔡永林.有效沟通是数学教学中转化后进生的关键[J].当代教育,2010(2):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