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7期   作者: 谷瑜
[导读] 在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教育行业越来越讲究多元化
        摘要:在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教育行业越来越讲究多元化,核心素养下对学生小学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科学教学的重点。教师要从学生自身出发,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更新教学形式和方式,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课堂效率,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思维能力;探究
       
        如今时代在向前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衍生出了更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事物,新事物的出现意味着学生教育要不断多元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科学的思维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小学科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1.1“假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小学科学课程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我们确实发现了“假探究”的一些实例。例如,问题很简单,答案几乎总是已知的,学生进行正式探究活动,有些同学几乎不用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无需干预指导,这会降低课堂表现,并导致学生对他们的问题失去兴趣。另一个例子是问题过于抽象。学生可能没有解决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远见,也无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1.2“真生活”
        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在儿童周围的自然环境中开展教学。随着教学思想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一些老师在设计学生学习材料时会选择“高大上”的材料,而忽略了简单而又熟悉的兼容的生活方式。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要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定距离,否则学生难以和生活建立联系。
        1.3“差异性”
        学生差异,不仅是个体内差异,还有个人间差异。在个别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没有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来指导所有学生,也没有确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当教师忽略班级差异时,他们将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小学刚接触科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许多课堂问题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技能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探究的问题要求比较高,只有那些明显能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他们才会真正感兴趣,所以,学生的心态降低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构建科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2.1多种方式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基于兴趣。有效的教学并不是必要的工具,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简单地创建一个基于科学的情境将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展科学学科,运用多种手段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这与学生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发展是一致的,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2.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他指出,教育意味着生活的改变,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基本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始,体验大脑和其他通过个人经历可能发生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科学中找到并提出问题,并尝试科学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创建科学有效的课堂应该从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和现实生活开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2.3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思想。小学科学的课程,在于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和探究性,同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教学应针对所有学生及其核心特征。因此,在小学创建科学有效的课堂应该从一堂开放性的、充满问题的课堂开始,并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尽可能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3.1创造思维机会
        很多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在碰撞中产生出来了,一个人的思维很容易受到局限性,一定程度上,交流和分享会让一个人的眼界开阔,让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有所改变,进而会产生很多好的奇异的想法。只有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亚里斯多德说:想象力始于愿景,奇迹和怀疑。作为现代学习的先驱,他使用“成千上万的思想,只是起点”将问题转化为课堂。但是,每个问题都是由教师通过更正本书的知识点而提出的,要求学生思考,分析,理解,提出问题并通过问题进行记忆。教师可以使用参与方法,通过收集他们的思想,知识和见解来鼓励学生发现课程内容,鼓励学生思考。此外,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方式导入课程,尽可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力,比如在学习《磁铁》这一单元的引入时,教师可以借助绒线球、磁铁作为教具,在课堂上教师先向学生展示自己手中的球,然后问学生“我若是松手,球会怎样?”,大部分学生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掉下来”。那么这时教师就会问“为什么会掉下来?”,部分学生会说是因为“万有引力”。然而当教师将手松开时,球并没有如学生所讲掉到地上,而是附着在了教师的手上,这时学生就会产生探究的冲动。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导入本课内容,并向学生展示球中的磁铁和自己手指缝里夹着的磁铁。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将学生的思维之门打开了。
        3.2预留思维时间
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会逐渐意识到,科学是强大的,每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我们无法根据需求进行预测和判断,但必须使用自身的能力和反思进行重复性的实验。例如,在“水流得更快一些”课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洗洁精和食用油中谁更快,速度受液体粘度影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测试工具,让学生做出预测并以比较经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在此期间,不同的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或者增加或减少学习比较解决方案。在通过客观测试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控制变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打开思路,发挥创造力,自己寻找实验方案,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3.3拓展思维空间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并留出了一些思考空间,还考虑了学生在此过程中是否发展了自己的科学知识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对于一个问题,老师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然后学生会思考:就我而言,我应该考虑哪些方面以及应该如何解决?这是一个思考和发展的过程。在进行磁铁学习时,老师开发了一个“从试管中取螺丝钉”的游戏,该怎么做呢?学生们说,这些“倒出来”和“夹出来”方法可以很快解决,但是老师提出了“不能倒也不能夹出来”的要求,这增加了游戏的复杂性。一阵头脑风暴之后,学生A将磁铁放在试管的外侧,将其聚集在螺丝上,沿试管壁缓慢移动即可完成。学生B使用磁铁拉长的铁丝,然后将绳子固定在长的铁丝上,将铁丝插入试管。实验尽管可能会失败,但实验的方法是学生们自己探讨出来的,学生们一起合作参与整个实验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要尽可能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无限的作用,运用一切创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与热情,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运用科学思维思考、解决问题,提高核心素养,实现健康学习、健康生活,成为一个具有实践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叶卉.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教育教研.2018.6
        [2]林霞.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有效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小学教学研究.2017.9
        [3]徐晨来.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素质拓展.20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