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每一门课程的地位都被提高了,以前文科生不重视理科科目的学习,理科生不重视文科科目的学习。而在高考制度改革后,这种偏科的风气逐渐得到了改善。因此高中生物老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抛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在高中,教师不仅要将生物基础知识传授给他们,还要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锻炼他们的生物思维,提高其自主学习热情。因此构建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成为了每个高中生物教师必要的课题。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究了高中生物高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苏教版;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虽然与自然息息相关,相比物理和化学来说比较易懂,但它依旧存在理科科目晦涩难度的特点,因此高中生很难在上课时集中精力。所以要想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就必需要从学生的兴趣下手,教师要先学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先将学生拉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通过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生物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生物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学到新知识,还可以展现自我、发挥自我,在感受生物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授《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课题之前,我结合生物源于生活的特性找了一些“啤酒肚”“大脑袋”的照片,通过PPT播放了出来,看到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学生们的目光一下子便集中在了ppt上。而后我问大家形成啤酒肚的原因,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了出来是由于脂肪堆积。但很快我又播放了另外几组照片,照片中是非洲小孩大肚子的模样。很快课堂里便安静了下来,我又问“谁知道非洲小孩子大肚子的原因?”在这一系列问题之后,学生们的好奇心立刻被激发了出来。于是我顺势引出了《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节课,探究非洲小孩出现大肚子的原因。通过结合身边的实例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景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还能够合理地引出课堂教学内容。
二、组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思维扩散
理科的各门学科都与实验息息相关,生物也是如此,要想构建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就不得不重视生物实验的作用。在高中生物中很多实验是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的。例如高中生必须要学习的豌豆实验,我在上课时直接将豌豆带进了课堂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培育,让学生在培育过程中对豆子的生长进行记录。
学生通过进行生物实验,可以很好的建立自己的生物思维。而后我为了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实验,我鼓励学生种植花生,并观察其生长发育,然后探讨两个实验室不同的地方。这种实验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扩散思维,从而形成良好的生物思维。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是统领,而学生仅仅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这种课堂教学,常常导致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们却听得毫无兴趣,在下面昏昏欲睡,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单方面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种被动的接受模式,并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建立。尤其是用在理科的教学当中,理科原本就是思维性的学科,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低效率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会做题,却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种教学效果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生物实验,讨论生物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这种小组式的学习模式,还有利于让掌握牢固的学生带动生物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仅仅需要关注学生的讨论成果和学习成果,及时为学生解决疑问,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即可,保证学生方向的正确性。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会涉及到“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在实验时,教师就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动手进行显微镜的调试并且进行细胞的观察,自主讨论实验结果。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以及使用低倍物镜观察时积累的经验,找到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为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做铺垫。
结束语:综上所述,为了迎合高考改革的挑战,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致力于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帮助学生学好高中生物。同时生物是一门实用的知识,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生物来源于生活,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的生物思维更加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更加符合新课改的标准。生物思维的建立为学生日后的学生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元桃. 谈谈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N]. 贵州民族报,2019-07-10(B03).
[2]牟智蜀.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