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7期   作者:智兰英
[导读] 目前,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受应试教育因素影响
        摘要:目前,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受应试教育因素影响。在新课改形势下,需要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巧用“阅读提示”、“激发兴趣”和“正确自读方式”等策略,应对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提高学生自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阅读相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提到阅读,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学生利用自由时间进行。仅就阅读方式,因人而异,又可被分为课外阅读、自由读和精读。其实,阅读只有具备了这三种阅读方式,才能助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不过,从目前初中语文“自读课文”表现的教学现状上看,并未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还在侧重阅读中的“精读”,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对阅读知识的吸纳量,难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一、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教材编排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对初中生自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不足问题。因为有些语文教师,比较习惯于对语文课文进行传统的单篇教学,也因为有些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语文教材所体现的编排意图,欠缺深透理解,进而导致有些语文教师,缺乏一定创新理念,从而造成对新课改后的教材改革和教材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也不是很明确,以致让这些语文教师,还在进行因循守旧式的教学,并且,对新课改后的语文教材内容,不论是讲读课,还是自读课,只要语文教师感到时间允许,就一律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对讲读课和自读课都在进行满堂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导致初中生不能提高自读兴趣,难以养成良好自读习惯,初中生的自读能力,同样难以获得提高。
        同时,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安排的自读课,采取一种放任性的教学态度,既不进行必要的阅读组织,也不强化阅读引导,更不检查初中生的自读效果。当有学生向教师提出自读问题时,语文教师的回答,欠缺回答到位。这就养成了多数初中生在没有自读目的中,进行了随意的自读,难以实现自读课文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是因有些语文教师对自读课文的教学,不能做到思想解放,也不能实施大胆创新,总是在抱着传统教学遗风,进行我行我素的自读课文教学。目前,伴随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步伐,在近几年的语文考试当中,增多了很多的阅读题量,而学生在应对考试中,又往往将分数丢在阅读题的答题上,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缺乏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既不会不会自读,也不会分析和理解阅读题的内涵,致使学生找不到应答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方法,进而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
        二、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以初中语文教材为载体巧用课文阅读提示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这样说,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安排的内容,都是经过诸多专家或学者历时数年,通过多次修订而遴选出来的,每篇课文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自读课文,同样如此,所以,编者在自读课文当中,往往注有一定的阅读提示。
        语文教师在“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要想获得“自读课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就要初中语文教材为载体,巧用课文阅读提示,这样,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性作用,促使语文教师的“自读课文”教学,具有一定顺序性,也能依靠阅读提示,打开巧妙阅读方法之门。
        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昆明的雨》这篇自读课文时,在这篇课文当中,就有阅读提示。

按照课文的阅读提示,就能了解作者并非直接再写雨,而是通过对昆明雨季环境下的景、物和事,进行了衬托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思念与喜欢情感。如果语文教师以阅读提示作为这篇自读课文教学的切入点,则不会偏离指导阅读方向,并可提示学生,也要按照阅读提示,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重点感悟文中对昆明雨季环境下景、物和事描写的句子,体会文中描写的景物美、气氛美和人情美,进而挖掘作者写文的中心主旨。
        (二)结合兴趣点激发学生自读课文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需要依靠学生兴趣。兴趣是培养学生自读能力中的关键。如果学生缺少自读兴趣,就不会积极参与到自读学习中来,从而降低学生自读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学生自读能力提高。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利用自读课文教学,紧密结合学生还能喜欢阅读等兴趣点,使学生依靠自读,感受阅读乐趣,收获阅读知识,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读学习质量。
        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梦回繁华》这篇自读课文时,可以根据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兴趣特点,由语文教师引导,结合央视《国宝档案》节目播出内容,为初中生创设一种带有一些问题的教学情境:“司母戊鼎因何被称为我们国家的国宝?”以央视节目带给的兴趣,加上自读问题而创设的教学情境,自会给学生带来一定自读兴趣,并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自读。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与思考,让学生明白司母戊鼎只是我国仅有,而且年代久远,尤其是司母戊鼎代表了我国商代最高的铜铸技术,其间蕴含了历史价值和浓厚的历史文化。
        应该说,每篇自读课文都能找到可以引发学生自读兴趣的兴趣点,这就看语文教师能否善于挖掘与否。所以,需要语文教师面对每篇自读课文的教学,都要认真备课,努力找寻学生参与自读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参与自读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读习惯,提高学生自读努力。
        (三)运用正确自读方式促进学生自读能力提升
        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除了巧用“阅读提示”和“激发兴趣”以外,还需要语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正确自读方式,指导学生提高自读效率,进而促进提高自读综合能力。指导初中生运用正确自读方式,是一种比较基本的自读方法,当学生掌握了正确自读方式,则可实现学生会自读本领的增强。
        根据目前自读教学实际,需要语文教师将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退居到主导位置,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位。这是在说,将更多的自读权交给学生。但这并非是教师无事可做,教师依然要组织好自读课文教学,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自读方式。
        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自读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自读法,理解这篇自读课文与《大道之行也》针对“世外桃源”描写的相似之处,并且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自读体会,说说在当时那个时代,想要实现社会“大同”,还需要做什么样的努力。以此,使学生意识到,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社会进步,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之理。自读文章有很多方式,需要依据自读文章内容,因文而定。但正确的自读方式,需要语文教师的引导。
        结语
        教学改革在不断引向纵深,自读课文教学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工作,需要语文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存在,将自读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语文教师要发挥好自读课文教学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自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读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自读。

参考文献
[1]刘荣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5(4).
[2]庄智培.浅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 学苑教育,2019(8).
[3]林振盛.关于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对策[J].文渊(中学版),2019(10).
[4]王继明.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