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科学学习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冀玲燕
[导读] 一提起科学探究,人们的普遍认识是:这是科学家或者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者的事情
        一提起科学探究,人们的普遍认识是:这是科学家或者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者的事情,至少也应该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事情,似乎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学生无关,可实际情况并非这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强调: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已成为每一名幼儿园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说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领域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之一,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幼儿科学探究毕竟和科学家探究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幼儿在科学领域的探究相对来讲是肤浅的、直观的、幼稚的和浅层次的,甚至是可笑的。作为老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和兴趣,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采用幼儿力所能及的方法,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科学探究兴趣。情境教学法由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师李吉林首创,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到今天,情境教学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各学段教学。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科学领域相对于语言领域、艺术领域比较理性、抽象。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孩子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创设教学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可爱的蒜娃娃》时,我选择了幼儿喜闻乐见的猜谜语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老师刚一读出谜面“一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到了分家时,衣服全撕破。”幼儿的探究兴趣一下就来了,有沉思的,有讨论的,有皱着眉头思考的……,不一而足,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预设问题,引导科学探究方向。教学预设问题是组织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幼儿的内心世界并不完全是一片空白,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尽管这些知识经验是零散的、感性的。受知识层面的制约,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重在参与,尽量让他们感兴趣,就像玩游戏。因此,教师在预设探究的问题时不能过于深刻、系统、严谨,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教学《有味的菜》时,先出示一小盘盐,预设的问题是让幼儿说一说盐是什么颜色,再让两名幼儿用勺子蘸盐尝一尝,再预设说说盐是什么味道。预设的“盐是什么颜色”和“盐是什么味道”这两个问题是幼儿通过观察、品尝的探究方法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既彰显了教学的目标,又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三、科学观察,感受科学探究魅力。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作为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科学观察贯穿于整个科学学习过程中。《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科学第二个目标“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对不同年龄段的观察做了具体的要求,“仔细观察”、“观察比较”、“观察、比较、分析”三个层次的表述足以说明了观察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幼儿园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有相当多的篇幅是涉及到观察事物的,有动物、植物、周围的事物、大自然、各种科学现象。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四、演示实验,目睹科学探究过程。演示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具有语言描述不可比拟的直观性。幼儿的认知处于低层次的水平,记忆力还在发展阶段,完整的科学结论很难让他们接受并记忆。演示实验直观地展示了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亲眼看到了到科学的神奇,更易于幼儿接受和记忆。水的形状对幼儿来讲是个学习难点,在教学《形状变变变》时,教师分别把水倒入长方体正方体的透明塑料盒子、碗、杯子、瓶子里,让幼儿多次观察水的形状变化。

通过演示实验,幼儿亲眼目睹了水形状的变化,亲身经历了变化的过程,最终感受到水没有形状这一科学现象。
        五、动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乐趣。
        科学实验是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学生实验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完成探究,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科学的良好习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相比动手能力比较弱一些,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多给幼儿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孩子动手参与,他们学习的情趣就浓厚,积极性就高。这样做,既符合他们的生理特点,也符合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要求。在学习《颜色变变变》时,教师引导幼儿把不同的颜料加入不同的水杯里,观察水的颜色。让幼儿通过动手实验,亲自感受到水颜色的变化,亲身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六、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预设与生成的过程。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特点预设了一系列问题,整个教学活动就围绕这些问题循序展开。解决这些预设的问题,既是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也是知识生成的关键。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的能动性,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动手操作、概括归纳,去不断地解决问题,完成了知识的生成,建构了内在的科学知识结构,实现了教学目标。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形状变变变》一课,紧紧围绕“水是什么形状”这个问题,教师演示把水导入不同的容器里,让幼儿去观察、描述,然后分组实验,幼儿自己给瓶子、塑料袋子中装水,去感受、认知。最终明白水是无形状的这一科学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领悟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七、鼓励发现,培养科学创新能力。
        发现和发明是科学的核心,是创造性和创造力的表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部发明创造的历史。幼儿的发现不可与成人的发现、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同日而语,尽管简单、幼稚,却能够反映出幼儿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幼儿思考、解决具体问题时,以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的见解、发现或新的问题。这些别于常规或常人的见解、发现或新的问题,对老师来讲,也许是常识。对幼儿来讲,非常难能可贵,可以视为幼儿的创造性或初步的创新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及时捕捉幼儿的创新性思维和异常表现,鼓励幼儿敢于发现,善于发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异常表现,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了《我和影子做游戏》后,有个幼儿在家里反复做这个游戏,在特点的环境下,发现有时候影子可以是两个,突破了我们平常对影子的认知。
        八、分享交流,提升科学认知水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指出:交流是探究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既是幼儿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结论的表达,也是与同伴分享、倾听同伴意见,或进行讨论、争论,达成初步共识的过程。幼儿间的交流与讨论,对形成幼儿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受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制约,对科学探究结论的认知描述不可能是完整全面的、文字化或符号化的,往往表现为片面的、局部的、语言化的形式。通过相互间的语言分享交流,其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科学认知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探究活动基本完成后,为幼儿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引导鼓励幼儿进行分享交流。
         二十一世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愈来愈重要,科学探究在人的核心素养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技术也作了重要论述。科学探究和科技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力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型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小时候着手,坚持不懈,才能不辜负时代的需求,教育的需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