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礼仪是道德观念与情感态度的外化形式,是德育外在体现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志。中职校通过礼仪与德育的相互融合渗透,有助中职生提升职业素养;中职生通过学礼明礼,做到知礼守礼,有助于健康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本文基于陶研课题的礼仪与德育相融合的体验实践,展现研究过程的探索心得。
【关键字】中职校 礼仪教学 德育实践
当今职业教育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中职校需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各行业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礼仪教育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崇高品德,学礼明礼,必须德育为先。通过礼仪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融合,有助于学生成为一名有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礼仪与德育的关系
黄炎培先生曾说“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黄炎培先生强调要把德育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德性,养成中职生健康的人格,才能成为一名被社会器重,品德高尚的技能型人才。“以德诚于中,礼自形于外”,礼仪则是人们道德观念、情感态度的外化形式,是德育的最终外在体现。礼仪与德育相辅相成,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仪不仅是自尊与对他人的尊重,更是衡量一个人素养与道德水准的试金石。
二、礼仪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渗透相辅相成
1.礼仪教学有助于中国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立国纲要。中华民族从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到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经历了许多磨难与传承。在礼仪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传承中国精神与理想信念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不同场合的“礼”的教育,使学生立足于岗位,奉献社会。
?2.礼仪教学有助于道德品行和法治知识教育
众所周知,中职生正值青春期,他们好奇心与自我意识较强,仍然有部分学生缺乏道德意识、纪律散漫,其根源是对守礼守纪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但他们具备很强的可塑性,中职学习是职业礼仪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职业礼仪教育与训练的同时,加以职业纪律、校纪校规等正确引导,认识到礼仪与德育是相互融合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养成依据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品德行为,为中职生走向事业与人生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3.礼仪教学有助于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校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跳板,“上课即上岗”是中职校育人特色。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职教育要以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传授职业知识同陶冶个人情操,职业礼仪教学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在交往礼仪、餐饮礼仪、职场礼仪等礼仪教学中结合德育融合渗透,帮助即将踏入社会的中职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创业准备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信,缓解心理压力。
三、礼仪教学与德育融合渗透的实践
结合陶研课题研究,课题组开展礼仪教学与德育相融合实践,强化“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在规范自身行为和塑造良好形象上下功夫,丰富学生道德内涵,探索了以下几点有效途径。?
1.源头活水,营造德育融合礼仪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营造指校园礼仪文化环境营造和教师形象示范影响,两者同等重要。一如校园礼仪文化环境的营造。学校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全校师生同上素质课。
唱国歌,行注目礼,“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礼仪规范要求,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很重要的礼仪环境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礼仪实践要求学生“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腿”,自觉遵守《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创设班集体团结向上的氛围,创造学生文明习惯环境。二如教师形象示范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铸造学生的模子,是学生言行举止的样板。教师的得体仪表,优雅仪态,敬人语言等可以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创设情境,礼仪课堂融合德育
礼仪的本质内涵包括内在道德标准和外在表现形式。通过礼仪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以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为教学情感目标,激发道德情感,形成礼仪教学与道德认识相融合渗透。
以礼仪课本知识为载体,渗透理想信念、道德品行、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如讲授“礼仪概述”中礼仪渊源时,在我国现代礼仪阶段渗透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礼仪原则的讲解时,例举高度自律的周总理故事启发教育学生;在“家庭礼仪”中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孝悌、恭顺、忠信、宽容,拓展尊重长辈、礼让同辈、和睦邻里等道德品行;在“举止礼仪”中,渗透“交往不失态,谈吐不失礼,举止不出格”,以小组活动形式开展体验式德育,自我反省与自我检讨。如我上课时眼神停留在哪?我是以何种姿态回答老师课上的提问?我入座的时候有什么不妥?等等,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并与人为善,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欢迎,得到更多地帮助和支持,努力做好一名准职业人。在“生活礼仪”中,指出不同的场所不同的纪律与规章制度,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在“交往礼仪”中,融入“尊重”内涵,包括尊重人格、隐私等,从所设计见面场景的实践中体验德育,学习作为一名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在“职场礼仪”时,根据少数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未来茫然的现象,通过体验如何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活动,来提升自信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摆正心态,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春期的中职生对新鲜事物表现强烈的好奇与求知。礼仪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开展礼仪教学,从仪容仪表、举止仪态、言语谈吐入手;从学做人、学生活、学合作入手,引入德育。学生在走上实习岗位后备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这样的成绩得力于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礼仪与德育的渗透,效果明显。
3.润物无声,礼仪活动体验德育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教学”。礼仪不仅仅体现于课堂上的实践,还应倡导德育生活化,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获取道德魅力。如学生参与体验开学庆典、食堂就餐、值周活动、升国旗学生仪仗队活动、校门口迎宾等校园活动礼仪,以及当地企业或组织的开业庆典与剪彩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时文明劝导等等社会活动应用礼仪,在礼仪实践中践行体验式德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礼仪教学应身教重于言教,礼仪课的教学不能只是教如何做,要与德育相融合渗透。重视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不仅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树立榜样;不仅需要学校教学中“自律”,还需要社会与家庭身教的“他侓”。仅靠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和完善社会规章制度和家庭教育责任来做保障,避免“会议上重要,落实时次要,实践中不要”现象出现。中职校仍需力行改革礼仪教学,让学生与教师、家校与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把中职生培养成为学生得意、家长满意、行业需要、社会认可的职业人而努力奋斗。
项目基金:本文系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2019年立项陶研课题《中职旅游专业课堂体验式德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春霞. 幼儿礼仪品格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 教育实践与研究:幼教版(C), 2014(7):51-54.
[2]李梅茹. 浅谈公关礼仪课程教学[J]. 科学中国人, 2014(11S):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