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习情境的设计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王仰东
[导读] 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摘要: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地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应在地理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因此,创设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无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和源泉。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学习情境;地理教学
        所谓情境,就是教师用清晰简明、生动的文字材料、录制的视频文件、直观的教具、挂图等创设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把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的学习经验结合起来,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通过学生体验、探究和师生互动,高效地完成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过程中创设探究情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因此,教师上课要通过导入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探求。在“洋流”这一内容学习中,我们采用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泰坦尼克号”事件导入本课内容,提出问题:“泰坦尼克号首航是按照既定的航线航行的,为什么他纽芬兰海域出现事故呢?”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这一节内容,也之后的学习做了充分地准备。地理课堂导入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复习导入、诗词谚语导入、地理事物图片导入、新闻时事导入、歌曲导入等等。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借助诗词导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景观为什么出现在同一地区,同一时刻?课堂导入能否在开始将学生课前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是学习这堂课的首要问题。
二、在课堂学习中创设学习情境
1.关注现实热点,创设生活情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课应该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即在地理课堂中要经常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和时事热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并用地理的原理来解释这些事件,让学生知道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是有用的,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地理的习惯和态度。例如: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会议新闻稿中,有这么一句,“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就是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我们在讲解区位因素专题时,大数据、5G、特高压等问题可以联系到经济发展的学习中。5G基站应如何选址?学生一定会积极收集相关信息,展开小组互动学习。教师及时指导探究方向。市场需求、资金、政策、设备生产能力等要素是宏观分析的主要方向。
        2.利用地理景观图、地理要素地图、地理统计表格创设问题情境。地图是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可以承载大量的地理信息,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演绎的能力。教师必须始终引导学生经常练习从地图、数据中获取信息,要养成一种意识、一种习惯,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地位。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节内容时,可以在同一时间收集我国从南到北,从东至西各省份的植被景观照片,课前展示给学生。比较说出个省份植被景观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设疑置问,创设探究情境
        我国明代教育家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这符合学生好奇、探求的心理特征。设置问题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理解水平,避免提问的程式化,力求提问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常有一种新鲜感。设置有层次、具有地理特征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是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能够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起浓厚的兴趣。例如:学习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专题时,教师可以展示“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图”,联系教材设置地理问题。(1)描述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2)分析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有利的区位条件有哪些?(3)指出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有哪些?(4)分析山西能源基地开发利用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探讨可持续开发山西能源基地的策略?
        4.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视觉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优势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觉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地理课中的一些难点,特别是自传和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三圈环流、热力环流、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等内容,通过看电脑模拟过程,学生能直观地理解这些地理现象。
5.利用已知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对已知知识经验的再现,建立知识的联系,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气压带和风带”一节内容学习时,必须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才能创设学生可以理解的学习情境,完成学习任务。(1)请同学们回忆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总结其形成的原理。(2)假如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分析赤道到两级之间的热力环流是按照怎样的方向循环的呢。(3)如果假设不存在,那么各纬度间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这样我们就会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展开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选取地理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才能成为情境的主角。例如,学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节内容时,为了使孩子们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设计了演示实验。将5公斤的土壤分成相等的两份,分别置于两个较大的洗脸盆中央,形成形状、大小相同的两堆锥状土体,在其中一堆覆盖一层草皮;之后,分别将200毫升水在距顶部10厘米的高度上淋到两盆内,师生观察,比较沉积在土堆边缘泥土的多少。可以再改成一堆坡度大,一堆坡度小,然后观察其差异。这样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就会真正入境,主动学习。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维活力,实现高效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嘉俊.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135.
[2]地力夏提·阿合买提.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96-97.
[3]郑欣进,周玉琴.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9):42-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