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丽乡村规划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在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进行分析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实用性
2019 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自然资源部发布的《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都对乡村规划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导。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则是美丽家园打造的重要基础。
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村庄规划实用性不足
国土空间规划中村庄规划的实用性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村庄规划收费价格低廉,编制单位无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深入村里调研以了解村民诉求;第二,编制村庄规划的规划师大多不了解乡村。村庄作为他们的记忆或者“荧幕”印象,往往导致调研成了走形式,成果过于理想化。第三,村庄规划由各个上级部门部门分别负责,都在为村庄编制各种各样的规划,而这些规划建设主要集中在各自管辖范围内,局限在点上。分散的“亮点、节点”,只是看起来美丽了,而系统改善和提升不足。第四,公众参与度低。从目前的村庄规划现状来看,虽然村庄规划紧紧围绕村民需求开展,但是村民对村庄规划编制参与度较低,对村庄规划编制的目的、作用以及内容了解的不够,这对村庄规划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2人居环境建设缓慢、无序
近些年,国家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以城市与工业为导向的国家发展目标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农村人居环境境况相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还有很大差距,建设过程中问题不断。
第一,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保护力度有待加强。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有待深入开展,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不足。许多建设好的惠民工程都存在着使用成本高、服务技术低、缺少维护的问题,使用效率低下,造成国家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第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薄弱,城乡统筹建设力度不强,均等化配置不足,长效管护机制仍未建立,重建设轻维护,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运营维护不足,缺乏必要的管护制度、管护队伍、管护资金。
第三,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出现规划不全,管理滞后,资源浪费,传统文化保护不力等状况。由于规划跟不上建设的速度,导致村庄布局杂乱无章,规模小、建设乱的问题十分突出,住房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大部分农村规划千篇一律,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规划的执行和控制也不够严格,总体上处于无序状态。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
2.1、编制精准、持续的美丽乡村规划
首先,中国地域广阔、区域差距巨大,乡村面临的实际情况与问题也是千差万别。乡村规划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也不能简单地做到所有乡村的规划全覆盖。要因地制宜,遵循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要根据乡村的实际问题、实际需求来编制规划,也就是精准规划、精准施策。第二、传统规划的理念与方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有积极作用,但其主要作用于县域及以上的行政单位,县域以下没有实施规划的能力。乡村振兴的大量相关工作,如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分类、村庄土地利用、三线划定等各种规划管控,在县域层面是能够得到实施的。第三,构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镇域乡村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的规划设计层级体系,以提高规划系统性与实用性为目标。第四,村庄层面只需编制建设性规划。实际工作中,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就要编制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指导实施的的规划。
2.2、全面、系统的加强人居环境建设
2.2.1严格生态底线管控
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及城镇开发控制边界,整治修复海岸线,对水资源进行最严格的管理,做好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绿色空间的守护。
2.2.2美化生态田园环境
开展村庄生态化有机更新和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田间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打造整洁田园与美丽农业。重点通过乡村植树增绿等方式增加绿量,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植树造林,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相互联结的村庄绿化格局。
2.2.3统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乡村与城镇之间的区别在硬件设施的配置,给排水、电力、供热、天然气等管道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建设,但是在农村大多缺乏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公用建设所要耗费的资金庞大,为了让规划设计更加合理,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前,需要对乡村的公用基础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可对邻近城市的农村进行统一建设,通过整合设计让建设的周期性大大缩短,也可以降低公用基础设施因不合理规划和重复建设造成的成本浪费,使农村居民能够快速享受美丽乡村规划给生活带来的改变,提升乡村的发展质量。
2.2.4 涵养文化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要将历史文化包含进去、渗透进去,让群众在长期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提升其素质。深挖农耕文化、历史文 化、红色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名片。开展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作,实施传统文化镇街、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工程,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把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开展好“乡村记忆”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推动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村志馆、档案馆)、“乡村记忆” 村落(街区)、“乡村记忆”民居,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
2.4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如果不能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将难以为继,因此必须解决“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一是强化宣传。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美丽乡村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美丽乡村的知晓率和感受力。二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坚持村干部带头,利用农闲时节,组织群众开展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增强群众的集体意识。对于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尽量由本村群众进行建设,这样能激发群众自发性、积极性。三是听取群众意见。村里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都要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让他们当局外人。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这样他们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就会明显增强。最好做好引导工作,使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来,使其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益处,全面提升美丽乡村的品质。
结语:
美丽乡村规划是新时代村庄规划设计中的主流方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当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基础,在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特色、民风民俗。规划设计人员应当加强对当地实际情况的考察,加强人居环境的建设,积极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最大程度上保证美丽乡村的建设质量,真真切切让农村人口体会到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便捷。通过美丽乡村的积极构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鞠小玉.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522(36):204.
[2]刘冲.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9,(24):96-97.
[3]蔡玲,安运华.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空间布局规划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9,(2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