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鸿晟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1121)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质的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建筑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建筑电气项目的安装也逐渐开始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电气自动化智能系统安装的出现,不仅大幅度的提升了建筑电气安装的安全性和高效率,同时还与现行的建筑环保理念不谋而合,它能够将建筑项目电气安装中的各类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有效缩减建筑电气安装的成本投入,延长建筑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提升建筑电气安装的智能化水平。
关键词:设备安装;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施工技术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和安装是现代建筑电气安装施工的重要一环,有效落实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安装施工,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电气设备的质量水平,还能够有效改善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促使其迈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一、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概述
建筑设备是建筑项目的神经和血管,在建筑项目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确保整个建筑项目能够维持良好使用状态的重要支撑。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指的是利用相应的控制网络将建筑项目内部的各类建筑连接成一个系统的网络,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控制平台。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本身是一个具有复合功能的综合系统,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负载等因素的变化情况来自动、智能的调节各类建筑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所有的建筑电气设备都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BAS)是现代智能建筑3A系统(如图一所示)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具有低碳、节能、环保的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延长建筑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空间在使用环节的舒适性和可靠性。
图一:智能建筑结构图
二、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的施工技术分析
(一)管线安装的施工技术
在管线安装过程中,要遵循安全施工、精益有效的施工原则。首先,如果管线安装在同一线槽内施工时,若碰到的是强电回路,此时施工技术人员应及时切断电源,或采用金属板隔开分线盒处交叉的不同电压回路,避免出现电击事故。安全性是施工时必须要首要考量的问题,要提前对不利的施工环境进行处理和优化;其次,在完成管线的敷设后,要及时的对管线的线路进行质量检查。确保相关的通信线路、 温度传感器线路以及流量计线路等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必要时可以在这些线路中配置专门的导线,提高其使用效率。
(二)输入输出设备安装的施工技术
1、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安装的重点是传感器的安设。在具体的施工环节,要依照设计方案的内容要求,以及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对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逐一的确定。确保传感器安设位置的精准有效,避免重复作业,规避周边环境对其的不良影响。例如在建筑管道的焊接部位,尤其是一些焊缝的边缘处,不能安设温度传感器、 蒸汽压力传感器以及水流控制开关等,在焊接部位安设上述传感器,一方面,检测数据会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另一方面,会降低建筑管道的整体质量。同时在建筑项目的出风口、蒸汽孔等部位,不宜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这些部位的湿度和温度,与建筑项目的整体湿度和温度存在较大差异,其数据参考价值不大。
2、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的安设前提模拟动作安装,它指的是通过动作模拟来推定其作业的效果,规避其不利的影响。在具体的输入设备安装中要注意一下几个要点:第一,要保持管道口径和电动阀门口径的一致性,如果两者存在不匹配,那么可以采取渐缩管件实验,来对其口径进行调整,确保两者的口径的一致性。一般来说,阀门的口径应不低于管道口径的二个档次;第二,在安装过程中令风阀和电动阀门的方向,应该与建筑项目中实际运行的开关以及水流方向相匹配,呈现出一致性的状态,尽量不要开展逆向操作,这样的作业方式,不但会加大安装工作量,而且无法有效保障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的施工效果;第三, 电磁及电动调节阀应安设在回水管上,这样的安装施工最能够产生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电气自动化设备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气自动化设备被安设到了不同种类的建筑项目之中,为建筑项目的使用者营造了更加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有着自己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要做好管线安装,以及输入输出设备安装的有效施工,确保其安装的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相应的标准要求和安装规范,进一步提高其安装的质量水平,确保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平稳运行,保障电气设备运转的安全高效,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耀永.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的施工技术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7(12):74.
[2]管立东.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的施工技术探讨[J].通讯世界,2017(14):292-293.
作者信息:王孔晓,男,杭州鸿晟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助理工程师,1995年,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