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6期   作者:萨仁图亚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传统数学教学方法未必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我们想要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成绩,就要分析好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制定分层教学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过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大都固守传统的教学思维,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知识学习十分被动。虽说师生同处一间教室,但彼此去做不到了解,教师也很难做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针对问题,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思考。
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
        从数学学科的特性来看,其本身便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在过往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大多数学生也都会在数学学科中出现偏科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不同学生在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上的不同,同时也间接体现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偏差。对此,我们认为虽然一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了掉队的现象,但仍不可放弃,应通过适宜的教学手段帮助掉队的学生跟上进度,因此我们也提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课堂上的分层教学法体现在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并在课堂上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在照顾到“学困生”的基础上也不影响优等生的学习进度。
        例如,学教学几何的体积公式时,我们先从三维图形的由来开始讲解。一般情况下小学数学中的三维图形可以简单看做二维图形通过折叠、弯曲、组合等方式形成的,所以在体积公式的教学中仍可借鉴二维图形的面积公式。对此,我们利用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在课堂上实际模拟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的转变过程,便于在学生脑中形成关于图形的架构。这样一种方式相较于直接讲述几何体积更能照顾到“学困生”,同时所形成的图形思维也能够帮助优等生。此外,我们还在课堂上成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若干优等生与若干“学困生”组成,实现课上教师教学与课上组内互学的有机结合,帮助不同学习请款的学生共同提升。
二、在课后作业中采用分层教学法
        分层式教学法的展开除了课上教学外,也要重视课后作业的内容。通常情况下讲教学该是课前预习、课上学习与课后复习的结合。若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问题,绝非其中一个关节的问题,而是整个环节都出了问题。同时就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过往的工作经验来看,学生的课后复习在知识学习中占据了很大比例。有效的课后复习往往能够对知识进行巩固,并为今后的知识学习打好基础。

对此,我们认为在学生的课后复习、课后作业中也要强调分层教学。
        例如,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将作业内容分为必答题与选大题。其中必答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通常比较简单,若学生在课堂进行了有效的学习后必然能够回答上来,或者说学生哪怕课堂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预期,而在课后进行一定程度的自学,也是能够回答上来的。此外,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必答题的内容多强调知识的重点与难点,通过经典例题进行解析,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找到知识的规律。而在选大题的内容上,我们则强调知识的运用于转变,所选题型是需要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学习了知识后要具备对知识的整合能力,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给出答案。选大题设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地提升自己,使自己在学习中不断取得优势。
三、在评价机制上采用分层教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一再强调师生地位的转变,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在这样一种模式下,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希望学生能够得到综合的成长。但在过往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长程度上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分数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但经过反思后,不禁让人提出问题,分数真的能够说明一切吗?很显然不是的。尤其是针对不同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来看,若单一采取分数评价机制,必然会忽略掉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对此,我们认为教学评价机制中,仍要采用分层教学法。
        例如,在经过了每次数学考试后,除了以往的分数排名外,我们也要制定学生进步排名。一个学生取得高分值得鼓励,但从不及格到及格仍值得鼓励。进步排名的目的在于让那些即便成绩不好但仍在不断努力的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看到的,是能够得到认可的,在这些学生心中树立起自信心,便于他们今后更好地成长。同时,教师也可根据这样一份榜单制定进一步的教学方案,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共同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在课后作业中采用分层教学法以及在评价机制上采用分层教学法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意在从多个角度出发,根据数学学科的特性与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来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手段。因其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所以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发现每一位学生更多的可能。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方艳.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新课程(小学)(8):63-63.
[2] 吴志荣.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教师(12):82-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