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为了缩少城乡差距,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背景下,乡村振兴要能够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重要契机,正确认识乡村振兴价值,通过空间资源要素的配置和用途管制更好服务于乡村经济振兴建设。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下村庄规划的原则入手,分析了村庄规划的实施路径,从而保证了乡村振兴工作顺利推进。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乡村振兴;研究
前言: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可知,城镇化日趋发展的过程中乡村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对此在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应该将村庄规划放在重要地位上,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国土空间有效保护、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和高品质建设的整体性谋划和有目的行动。是国家和地方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为村庄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可以说国土空间规划对乡村振兴有一定的助力,但是其建设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下村庄的规划原则
1.1要求能够统筹城乡发展,遵循自然规律
国土空间规划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调动自然资源服务于社会进步发展。因此在村庄规划中,同样要求能够遵照村庄整体性特点,实现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1.2促进多规合一,实现规划落地
在村庄规划中对于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乡村风貌保护等等都需要综合统筹,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村庄规划中,当务之急就是要将这些规划设计方案实现落地管理,为村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划定分区主导,强化乡村特色
村庄规划要能够因地制宜,立足于实际的发展需求,如此才能够真正的配置各种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当前就要求能够在实现对村庄现状各类资源、用地的全面摸查基础上,合理的调动区域特色资源,突出乡村区位特点,风貌特色,引导村庄规划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4以一带全,注重规划落实发展
在实现村庄规划落地过程中也要求能够突出项目的带动作用,实现规划有序实施。如有的乡村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可以实现对工匠精神的挖掘,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支点,统筹推动各项目规划的落地实施。
2 乡村振兴规划的实施路径
2.1乡村体系规划
2.1.1分区体系规划
在乡村建设发展引导中,应对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进行全面考虑,根据“三区三线”的管控要求,对乡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乡村产业发展潜力以及乡村未来人口等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实施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协调,对乡村与城镇发展关系予以明确,划定县域乡村发展分区,以此来形成生态保护区、乡村特色发展区、城镇协调发展区以及城镇集聚发展区等各区乡村空间,更加有效的控制与利用各分区乡村空间资源。
2.1.2分类体系规划
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村庄需要符合城市、镇总体规划要求,无需单独编制村庄规划。市县中心城区、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村庄,应当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4种。
第一类村庄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点村庄。村容村貌整洁,环境卫生干净,水、电、 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健全,正在通过对村庄特色优势的整合与提升,创建美丽乡村的村庄;第二类村庄指城市近郊区及县城所在街道办内的村庄,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生活条件;第三类村庄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及自然风景、非物质文化要素等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第四类村庄指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村庄,村民饮用水安全与住房安全缺乏保障,基本生活条件极差,村庄内外交通条件落后的村庄。
2.2传统规划内容应对
2.2.1乡村用地管控要求
对基本农田控制线进行严格控制。不得擅自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或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用途,严禁破坏永久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体系进行强化,落实基本农田的保护责任,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实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衔接,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村庄人口落实宅基地、公服用地、公共管理用地面积,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规模进行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原则上不新增工业用地。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理工作,通过土地增减挂钩、边远地区空心村整治、旧村改造等工作来集约节约用地、综合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与节约水平,充分挖掘用地潜力。
2.2.2生态环境整治措施
开展村庄水体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加强水体污染防治。严禁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沟渠,对村庄生活污水排污沟渠管网及时进行清理,防止堵塞。二是改善农村水环境,对坑塘、水渠以及河道中的淤泥进行清除。三是保护河流自然形态,改造地区生态,鼓励采用生态驳岸作为河流堤岸,有条件的村庄可将生态化理念落实在直砌式硬质堤岸改造过程中。四是推进畜禽养殖整治。提升养殖户环保意识,加大畜禽养殖整治宣传力度,促使养殖户自觉开展治污行为;对畜禽养殖区域予以科学划定,结合村庄规划,将养殖区域设立在村庄常年风向的下风向或河流下游等对村庄影响较小的位置;加大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力度,督促散养户以行政村为单位,选择合理的位置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
2.3乡村分类指导
2.3.1集聚提升类村庄
大部分此类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但部分村庄内部可能存在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的情况,需要拓宽道路,提高道路硬化程度,推进街巷改造。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由镇级垃圾处理机构负责运输与处理。综合考评农村住宅风貌与质量,分类整治,从而保证村民居住安全,重点整治危旧房屋。
2.3.2城郊融合类村庄
居住建筑已经或即将呈现城市聚落形态,村庄能够共享使用城镇基础设施,具备向城镇转型的潜力条件;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的作用。
2.3.3 特色保护类村庄
对文物保存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明名村或传统村落,应从人居管理、保障、民生、文化、产业以及环境等方面入手,推进幸福村居工程建设。如山东省招远市辛庄镇高家庄子村,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落内现存清代中晚期以来至民国年间的关帝庙、徐氏祠堂、钟楼、徐其珣故居等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院落,数量众多,是历史建筑保存规模大、类型较为齐全的山东古村落之一。
2.3.4搬迁撤并类村庄
上位规划确定为整体搬迁的村庄,可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纳入周边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或由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编制。确实近期不能搬迁撤并的村庄应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坚持建设用地减量原则,与“空心村”治理相结合,编制近期村庄建设整治方案作为建设和管控指引,突出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内容,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永久性建筑。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应积极对空间管控思路与规划体系进行创新,抓住国家大力倡导乡村振兴的机遇,在管控范畴内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广大乡村地区,对乡村振兴规划政策进行有效落实与实施,从而更好的符合城乡一体战略与生态文明的乡村振兴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自然资源部: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相关工作[J].城美丽乡村市规划.2019(06).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工作全面展开[J].城市规划.2019美丽乡村(06).
[3]陈萍.市域国土空间规划技术的路径及实践研究[J].智能美丽乡村城市.2019(14).
[4]程茂吉,汪毅.我国乡村地区国土空间管控改革探讨[J].江苏城市规划,2019,03:9-13.
[5]江国逊.国土空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规划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2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