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的新时期,面临着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趋紧等方面的挑战,“城市病”成为困扰各个城市建设与管理者的首要难题。同时,也面临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与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带来的巨大机遇,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许多地方政府都在这个时期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优化城市管理服务,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何谓“智慧城市”?大体来说,就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城市经济、文化、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市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提高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供给的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智慧城市”建设概念虽然在我国已经提出多年,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也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总体而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无成熟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推广,结合自身职业背景,就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宣传工作必须做足做够。智慧城市对很多人来讲,还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新课题,是一个需要城市居民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城市发展之路,缺乏了人民群众的有效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就变成了城府的独角戏。所以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舆论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工作部署,让城市区民获得预期益,从而提高群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度,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策略和节奏。智慧城市借助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内容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身是个极为庞大的系统工程。这更像是一条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重构的过程,任何贪大求全、急于求成的发展道路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在确立智慧城市的发展主题之后需要重新布局城市信息基础和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形成一种科技型、管理型、人文型智慧城市有机结合的包容发展模式,实现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第三、确保安全可控是“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最重要前提。要设立城市治理安全等级和风险预估机制,对“智慧城市”面临的网络风险、信息风险和失控风险进行充分论证,既要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趋利避害地推进智慧城市治理现代化,也要规范人工智能的实践和应用范围,预防人工智能的“越界”和滥用。
第四、坚持“运用为导向”的建设方向。
不断吸纳前沿技术,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打造智慧政府大脑、智慧城市大脑,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优政、惠民、兴业的目标,让城市居民都能享受到数据智慧带来的便捷,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建设不应追求高大上的概念,必须以结果为导向、运用为导向,紧紧抓住“需求”这个牛鼻子,“智慧城市”建设的结果必须能便利的被普通市民所感知和利用。同时,工作的成果要能真正为城市管理者、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业务开展提供真实有效的决策依据,社会效应、经济效益和辅助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能否成功的三大决定性因素。
第五、突出顶层设计。重点抓好标准规范、评价指标、安全保障等工作;突出因地制宜,遵循因城施策,因时而变的原则,制定各级各类智慧城市发展的目标与蓝图;突出改善民生,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突出精准治理,引导各地区将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城市管理,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切实转化为辅助政府决策的有力依据,推行以数据为基础资源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第六、讲究社会效益更要注重经济收益,大胆让渡部分工作成果,吸引、利用社会专业力量。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的智慧体系总结和再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应该用适合新时代的理念和技术来完成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技术推动,而技术的研发离不开高新技术企业的参与。“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资本和技术是对新技术发展趋势感应最为灵敏、最有发言权的一个群体,政府要避免大包大揽,腾出更大的空间,让更多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入这个领域里面来,参与到项目立项、论证和建设等各个工作环节总来,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财政资金引导性作用,利用好社会的优质技术资源。同时,要大胆向企业让渡部分建设成果,分享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形成、共享和共赢的工作局面。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极大地带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医疗、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对中国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同样显而易见。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对中国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七、必须始终明确:“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工程。必须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将智慧城市的理念融入到政府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坚持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和中国思维,着眼于多样性和长远发展,不断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城市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让城市更容易被市民感知,不断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化和运行效率,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让“智慧城市”的发展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上释放出更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