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标》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通过系联开展古诗词教学,能够真正做到向课堂要效率,让学生有增量。本文从主题系联、意象系联、情感系联等方面探讨运用系联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古诗词;系联;教学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引导学生探寻作品的隐秘意义,帮助学生多维度地审视作品,一些语文老师将系联策略引入语文教学。本文所要探讨的系联教学是指以互文性理论为视角,以文本系联为切入点,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当引入历时或共时的文本,与当前学习的课文形成相互映照、互相影射、彼此印证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与多重文本进行对话的教学实践过程。旨在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言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笔者做了统计,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课本中,共出现古诗词64首。《课标》还向1—6年级学生推荐了75篇“优秀诗文背诵篇目”,而要求阅读的数量更在这个数字之上。
《课标》要求学生既有诗词数量的积累又有阅读质量的提高。而在实际教学中,一课时通常仅能完成一首古诗词的教学,教学效率较低下;加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想要高效达成教学目标不太现实。笔者认为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采用互文性阅读的策略,能真正做到向课堂要效率,让学生有增量。
二、策略
互文性理论囊括了传统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律。互文性手法与中国古典诗词的某些写作方式存在相似性。这为语文教师全面而深入地对文本进行解读,重构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打开了一扇窗,也为学生细读、广读经典诗词、积淀优秀传统文化开阔了思路。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开展古诗词系联教学。
1.系联主题,解读诗词之意
主题是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意义。主题系联犹如一根潜藏的暗线,能串起巨大的文本群落,勾起读者的文学记忆,连出一条意义丰富的曲线。以送别主题为例,送别诗中常有描写主人送客至临行处的诗句,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论是作歌吟唱,回馈好友汪伦相送之情,还是久久凝视好友孟浩然远去的孤帆,直至消失于水天交接之际,都深深表达了李白与好友分别时那份真挚的不舍。王维置酒为好友元二饯别送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送别诗,对临别者内心的牵挂、友情的眷恋溢于诗中。
在教学中,利用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与要学的古诗词形成系联,两相鉴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以“春”为主题的古诗《春日》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万紫千红总是春”,紧紧围绕“万紫千红”这个词开展教学。先让学生用积累过的四字词语展开想象说说对春天的印象。然后引入“春”这一主题系联的诗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笔下的春天。系联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学古诗、背古诗的兴趣,于教师而言则突破了教学难点。
2.系联意象,揣摩诗词之境
意象是诗词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指的是文本中包含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这些寓意稳定的物象大量存在于植物、动物、自然景观、人造器物和人类行为当中,用以表达送别、思乡、抒怀、壮志、闲适等种种情思。以最常出现的“月”的意象为例。《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望明月”表达自己“思故乡”;王安石看着这春风一年又一年地染绿了江南,身在异乡的愁思跃然纸上——“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的“月落乌啼”更是唤起异乡游子的情思。“月”,寄托了多少文人骚客对家乡的眷恋。
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对于诗人为何“对愁眠”,为什么“夜半”还在听“钟声”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彼时的心境,笔者引入资料,让学生体会张继郁闷忧愁的心情,再拓展到陆游、高企、王士祯都听过寒山寺的“钟声”,也都借着寒山寺的钟声抒发过自己的“愁”。笔者将“夜半钟”这一意象作为系联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诵读。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渐渐悟得:人在变,事在变,但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的那种感觉依然如故。系联教学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3.系联情感,共鸣诗词之情
情感是诗人心灵感悟的独白,也是每一首作品最具个性的内核。相同的历史背景,类似的身份地位、生活环境、命运遭际,往往会触动诗人相同的心理反应,喷发、倾吐出一连串情感类同的诗词佳作来。张志和的《渔歌子》和柳宗元的《绝句》,一首是词,一首是诗,前者读来悠闲自在,后者读来寒冷孤寂。二者乍看没有关联。但细细挖掘背后的故事,便会发现他俩当时都是政治失意,有着相似的遭遇,两个人在情绪情感上是有共鸣的,两人都是借着钓鱼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像这样抒发仕途不得志的还有李白,他曾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来排解自己的愤懑。
在古诗词教学中借助情感系联能让学生的情绪与诗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巧妙地利用情感系联来引领学生去体会词人的情思。王老师先让学生向纳兰性德提问,接着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菩萨蛮》中有两句就是问自己的。学生朗读之后,继续引导:除了他自己,还有谁会问他这个问题?让学生分别模拟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的口吻问纳兰性德。学生们代入感很强,仿佛自己就是纳兰性德的亲人,越问越激动,将情绪推向高潮。
三、结语
正如著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所谈:“打开一本书,接触一篇文,其他书的另一些篇章,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异国的,都同时被打开,同时呈现在脑海里,在那里颤然欲语。一个声音从黑白纸间跃出,向我们说话,其他的声音,或远远地回响,或细语提醒,或高声抗议,或由应和而向更广的空间伸张,或重叠而剧变,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我们的肉耳无法听见的演奏里,交汇成汹涌而绵密的音乐。”系联教学唤醒学生的内在觉知,引领学生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阅读体验符合读者的心理特点,为高效古诗词教学打开了一扇窗。教者只有悉心捕捉系联点,适时引入系联文本,才能高效完成古诗词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品读古诗词的能力,达到历练思维、涵养言语、促进审美、提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 崔增亮.小学古诗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