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硫酸镁加喜辽妥治疗药物外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药物外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湿热敷硫酸镁(50%),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外涂喜辽妥,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外渗是采取硫酸镁加喜辽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硫酸镁;喜辽妥;药物外渗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一种治疗手段,但部分患者在输注氨基酸、白蛋白、脂肪乳等浓度高,具有刺激性药物时,组织疼痛、肿胀,容易出现外物外渗情况,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能导致患者穿刺部位组织坏死,影响患者病情康复[1]。本研究收集2018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药物外渗患者,对硫酸镁加喜辽妥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药物外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8.5±4.3)岁;INS渗出分度:12例为I度,9例为II度,9例为III度;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40.5±4.1)岁;INS渗出分度:11例为I度,9例为II度,10例为III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INS渗出分度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所有患者静脉输液时尽量选择上肢或下肢远心端粗大静脉作为穿刺点(尽量避免头皮静脉穿刺),留置针最少每3天进行一次更换;在输注盐酸多巴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氨基酸、果糖二磷酸钠、脂肪乳等刺激性药物时,应尽量单独开通静脉通路,如发现患者出现药物外渗,需及时将通道关闭,待患者水肿改善后再将针头拔出,穿刺部位使用茂康碘消毒液进行消毒,以免破坏患者皮肤。
对照组患者湿热敷硫酸镁(50%),将100ml温水中加入硫酸镁颗粒50g,均匀搅拌,水温控制在40℃左右,形成浓度为50%的硫酸镁溶液;将2块无菌纱布块浸于硫酸镁溶液中,稍拧干至不滴水,湿热于药物外渗部位,外敷区域注意超过穿刺部位3cm,再在纱布上覆盖薄膜,硫酸镁纱布块每间隔4小时进行一次更换,直至患者肿胀缓解。
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外涂喜辽妥,在药物外渗位置涂抹喜辽妥软膏(长度为2~3cm),采取螺旋式顺时针手法进行涂抹,时间为10分钟,注意涂抹区域需超过药物外渗部位3cm,再在该部位上覆盖湿热敷硫酸镁(50%)纱布,每间隔4小时进行一次更换,直至患者肿胀缓解。
1.3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用药24小时后皮肤红肿、疼痛完全消失,皮肤未发现破损,血管弹性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用药36小时后皮肤红肿、疼痛完全消失,皮肤未发现破损,血管弹性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用药后皮肤红肿、疼痛、血管弹性无改善,皮肤坏死;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结果数据经SPSS25.0软件分析处理,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png)
3讨论
静脉输液过程中经常发生药物外渗情况,特别是脂肪乳、氨基酸、抗肿瘤、血浆、全血药物,对患者刺激较大,容易导致患者穿刺部位肿胀,疼痛。临床对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因素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如下[2]:①血管因素。部分患者血管细,通透性高,管壁较薄,因此,输液时容易出现药物外渗情况;②药品因素。在输注刺激性、浓度高药物时,药物会对血管中渗透压造成影响,破坏血管细胞中内液和外液之间的平衡及细胞功能,导致血液循环出现异常,PH值下降,毛细血管完整性被破坏,出现水肿、细胞死亡情况。③医源性因素。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巡视次数较少,或在巡视过程中未注意到患者输液泵运行及血管穿刺情况,未及时发现患者出现药物外渗,导致患者穿刺周围皮肤组织红肿、发热。
在以往常规治疗中主要以单一的湿敷硫酸镁或涂抹喜辽妥为主,但临床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采取硫酸镁加喜辽妥进行治疗效果更佳。其中硫酸镁溶液(50%)为高渗溶液,通过湿敷可促进平滑肌松弛,达到扩张血管效果,从而改善神经肌肉传导阻断,血液循环,维持组织中细胞内外液渗透压稳定,最终改善药物渗出引起的组织水肿、发热。喜辽妥也常称为磺酸粘多糖,对纤维蛋白融解、血液凝固系统具有直接作用,不仅抗血栓效果显著,且对分解代谢酶具有良好抑制作用,且能改善患者补体及前列腺素系统,加快间叶细胞合成,使细胞间保持稳定水分,加快结缔组织再生,从而改善患者血肿及炎症[3-4]。观察我院收治的60例药物外渗患者临床资料发现,观察组湿敷硫酸镁加涂抹喜辽妥总有效率达到93.33%,而对照组仅湿敷硫酸镁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硫酸镁、喜辽妥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药物外渗引起的红肿、发热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药物外渗是采取硫酸镁加喜辽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娟娟.硫酸镁湿敷联合喜辽妥在预防治疗持续泵入胺碘酮所致静脉炎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06):163-164.
[2]梁婧,覃春月,韦艳飞.喜辽妥联合硫酸镁湿热敷治疗在新生儿液体渗漏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1(21):130-131.
[3]张丽杰.喜辽妥联合硫酸镁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5(10):684-685.
[4]易昌华,张冰.喜辽妥用于治疗脂肪乳静脉外渗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9(07):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