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学生通过大脑对文字信息进行认知、理解、欣赏、评价、创造的一种思维过程,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仔细分析发现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引言
要想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就要不断探索,大胆实践,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加强方法指导,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1.1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行为指南。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确定能指导阅读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2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中得到发挥,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相应的学习目标调整阅读方式,满足自身阅读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算得上是有效的阅读教学。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2.1教学理念落后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未发生改变,他们认为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和理解能力,因此不适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教师仍占据着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课堂上只能听到教师讲解,很少听到学生发言,加上缺少阅读时间,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本得不到提升,更别谈提高思维创新能力了。
2.2不重视课外阅读
现阶段,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不够重视课外阅读,因此小学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对课外阅读的拓展,没有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进行课外阅读的机会,以至于造成了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小的问题。
3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3.1更新教学理念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常常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理念显然是错误的,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自己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自己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2精读感悟,提升阅读教学实效性
精读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对文章的精细化解读,这一环节对教师的教学指导依赖性比较大,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精读需要突出重点、针对性点拨,实现精准理解的阅读教学目标[1]。但是主体过程还是要学生自己咀嚼,体会语言应用的奥妙、揣摩作业的写作立意和思想感情等等,如,在《小鹿的玫瑰花》的课文教学中,初步分析课文内容之后,我提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我又问:“为什么呢?”,学生基本上还停留在课文表面,玫瑰花很美丽,显然这样的回答比较浅层次,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示“花很美”的句子,并以角色扮演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扮演微风、黄莺等),最后领悟“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的真谛。
3.3引导联想,落实情感教育目标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阅读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目标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分析词句,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以诗词教学为例,古诗词意境深远、丰富,学生需要结合诗词内容和创作背景,和作者实现共情,才是真正“阅读理解”[3]。如在学习古诗《山行》的时候,我重点引导学生想想,古诗中描写的主人公停车欣赏被霜染红的枫叶,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作者的心境和情怀,突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祖国的热爱,情景交通。
3.4优化教学设计,奠定阅读基础。教学
设计是落实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和指南,完善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体现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对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奠定了基础。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优化阅读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通读全文的时候,预先为学生制定好阅读目标,就是自己使用工具书,将文章中的生字词标注出来,并注上音标,做到在阅读中不多字、不漏字,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其次,进行合作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对读,一方在阅读的时候,另一方要注意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指出来,做到相互监督,也能使其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熟读成诵。通过反复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让学生有情感地阅读,熟读成诵,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全面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目标。
3.5广泛阅读,开拓眼界
语文是一门拓展性很强的课程,最需要广泛涉猎、厚积薄发。如果仅仅拘泥于语文课本内容的学习,那就显得太机械、太单薄了。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学生的阅读内容也需要多样化,要鼓励学生接触更多的、积极健康的阅读内容,拓宽视野,不断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满足。同时结合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收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都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6重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将阅读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从而使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一方面,教师可在课后安排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其他文章,并开展交流会、讨论会,进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提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图书室、图书角的作用,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3.7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素材的习惯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作文教学也应遵从这一理念。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光要在课堂上努力习得,在课后也要有意识地去学习,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写作范围也不是固定的,学生要在课堂之外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从阅读中积累素材。如此一来,学生的作文才能脱颖而出,独具个人特色。
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获取百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力和理解力的重要任务。有效阅读则是阅读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达成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有效阅读教学,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的有效阅读提出几点思考,试图通过转变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付红霞.关于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58-59.
[2]王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7(32):63.
[3]郭瑞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36):33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