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培养 创新能力
一、创新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从旧知识中挖掘新知,从已学知识中提出新问题。新的知识常带有新奇或能引出新奇的内容,学生对新奇的内容通常感到新鲜、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敢想敢做,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介绍画图的“工具箱”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解示范了“铅笔”和“橡皮”的使用方法,接着设计的教学任务是:以某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创作一份作品。学生兴趣浓厚,很多学生的作品制作得很美观,而且大部分的学生作品都能清晰地反映主题。有的反映的是中秋节在月下赏月的情景,有的作品反映的是过新年看花市的场面,有的作品呈现的是端午节划龙舟的景象。但其中一些学生创作的作品画面反映的主题比较模糊,看不出作者想围绕画面上的图像表达哪个传统节日。随后我给学生提出了新问题:怎样在作品的适当位置添加相应的文字说明,解释所画画面上的内容。紧接着我让学生尝试使用“工具箱”里的“文字”工具,给自己的作品添加相应的文字说明。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很快,大部分学生学会了有关“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拖动文本框、设置字体、字号字形、颜色等内容。在他们修改作品的过程中,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有的学生加人横排的文本框,输人横排文本内容,有的学生把文本框里的文本方向改变,配合所画图像的排版,有的学生甚至在文本框里还输入了诗词内容,配合表达的主题。
二、引导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精选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联想、分析,以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积极的思新考。如我在讲《在幻灯片中插人超级链接》一节时,给学生展示了一份简介广州旅游新八景的幻灯片文件,对学生说,你们想看哪一个景点的介绍,老师可以打开一张相应的幻灯片。学生看到老师把指针放在景点标题上轻轻点击一下,就打开相应的幻灯片,个个都兴致勃勃,学习的欲望被激发了,有几个还没等我布置任务,就嚷着要动手操作了。我接着把插入超级链接的操作示范了一遍,随后提出了作为讨论的问题——能否把图片作为超级链接的对象?能否把某个图形作为超级链接的对象?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我点拨学生注意观察超级链接窗口中链接对象的位置。当学生会正确选择超级链接对象的位置时,我又提问学生:插入超级链接窗口中有个“新建文档”按钮,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插入超级链接窗口中还有个“电子邮件地址”按钮,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学生原本没留意有这么两个“按钮”,我就鼓励学生去单击这两个按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素发现链接到新建文档以及链接到某个电子邮件地址的区别。最后,我向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把最感兴趣的幻灯片链接到老师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结果很多学生都能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幻灯片链接到老师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
三、鼓励自主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
例如,我在讲“电子邮件的收发”一节时,把所有关于电子邮件的收发所涉及的知识问题,做成网页的形式,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点击相应的链接,打开相应的具体文件并通过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网上申请一个邮箱地址,他可以点击“申请邮箱地址”链接,还有的学生不知道哪些网站可中请到免费邮箱,他可以点击“提供免费邮箱网站”链接,查阅相关的信息。在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实践,既学习新知,又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实施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上,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差异大,如果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难免会使差异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如简单的操作、基础知识等),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积极引导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个性发展和创新。
我在新生刚入学的时期,就针对是否接触过计算机,掌握了哪些操作技能,学过哪些软件,接触过哪些软件,家里是否有计算机,能否上网等问题在学生中做过详细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把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实施分层教学,使各类学生都能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设置幻灯片背景时,我给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对高层次的学生提出要“熟练掌握利用‘应用设计模板'更改幻灯片背景,以及会根据幻灯片主题的需要自行设置幻灯片的背景”;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利用‘应用设计模板’更改幻灯片背景和设置幻灯片背景的颜色、过渡和纹理等特殊填充效果”;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利用‘应用设计模板’更改幻灯片背景和设置幻灯片背景的颜色”。
小学高年级时期是学生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高想象力的时期,因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主宰者和知识灌输者的角色,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脚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立新.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36):113-113.
[2]张庆.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实践、创新能力浅析[J]. 教育教学论坛(26):257-258.
[3]刘淑勇, 李树晨.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10):100-100.
[4]张梅. 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9):164.
[5]艾如鹏.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2014(7):17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