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语言性,使得合作学习法成为教师进行语文知识讲解的有效方法,在目前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注重任务的选择,进行组员的合理划分,以及优化评价活动的形式,能够促进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逐步提高合作活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合作活动;小学语文;任务选择;小组
合作学习活动是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针对某一任务进行讨论和分析,以便实现问题有效解决的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改善语文课堂中以教师为教育中心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要价值,切实地让学生基于自身的思考和讨论,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实效。
一、注重任务选择,做好合作指引
合作学习活动应当是围绕一定的任务展开的,任务的设定是否合理,是否指向语文教材当中包含的知识点,是否与学生具有的语文知识体系相适应,都会影响合作学习活动的实施效果。因此,在向学生教授语文知识中采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任务的设定,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做好指引,使得学生在明确、合理的任务探索中,更有方向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策划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不断地提升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中,教师先进行教材上内容的分析,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朗读感悟,品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2)感受五壮士的英勇精神,理解五壮士跳崖时的英雄气概。之后,围绕上述目标,教师为学生设定“探究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开展的呢?”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任务的探究。在学生得出上述任务的答案后,教师也可以获得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以便针对回答中漏洞,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让学生在明确正确的答案中,提高对《狼牙山五壮士》中内容的学习质量。
显而易见,在向学生教授语文知识中,为了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结合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任务的设定,能够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指明方向,从而促进合作活动的有效实施。
二、科学划分小组,促进合作实施
合作学习任务的实施和完成是需要依靠小组的,而组成小组的最基本结构是学生。然而,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实际语文素养进行考察,对组员的划分只是按照座位的安排进行设定,稍显仓促,造成组员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因此,为了让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活动发挥应有的价值,教师也应当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组员的科学划分,从而促进任务的有效实施。
比如,在《穷人》中,教师可以基于互补、自由等角度出发,对小组的成员进行有效地安排。在具体实施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先结合互补性的原则,区分出不同学生所具有的语文素质,如有的学生对文本的赏析和解读等有一个较好的认识,能够自主进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分析,而有的学生的文本赏析和解读能力较弱等,不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文本的解读。随后,教师组织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挑选小组成员,在力保每个小组中学生间互补性的同时,彰显学生的主体意志,让每个完成文本分析的小组都能够呈现出“欢声笑语”的状态。
不难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实际语文素质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组员的挑选,能够让学生基于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感受到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关键位置,从而实现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
三、发挥合作优势,优化评价活动
与其他课堂教育活动相比,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活动,更加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因此,在利用合作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后,教师也应当发挥合作学习活动的优势,在展开师评教育工作的同时,创建互评和自评的评价形式,让学生也成为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对自身和同伴实施点评工作,使得学生获得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内容,为下一次合作活动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例如,在《丁香结》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可以先从学生合作讨论的成果出发,对学生进行点评,使得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之后,教师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出发,对学生的具体合作表现进行点评,让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行为表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进行改进的方向。随后,教师发挥合作学习活动的优势,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互点评,使得学生能够汲取同伴的优点,指出同伴的不足,在相互评价中,促进彼此的了解。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自主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认知。
总而言之,将合作学习活动有效地应用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并不是在一两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落实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在之后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从合作学习活动的特质出发,探讨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实施的有效方式,在打造完整的应用合作学习活动的体系中,提高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价值,从而提升语文学科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屈淑杰.浅谈小学语文合作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29.
[2]韩文波.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