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自然材料的开发运用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张捷
[导读] 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用大自然的馈赠之物作为原材料走进美术课堂,进行美术创作
        【摘 要】
        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用大自然的馈赠之物作为原材料走进美术课堂,进行美术创作。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既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发现美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激情,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既培养学生观察力,又提高孩子们创造力。进而达到与各门功课共同求进,交相辉映的效果。开发和运用趣味化的自然表现材料,丰富学生创作表现的途径。也使得美术课堂焕然一新,充满生机,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既满足了它们的审美需要,又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使学生快乐的享受学校的美术课程。
【关键词】自然材料 美术创作 形象思维能力 寓教于乐 创造性思维
        把自然材料作为小学美术创作的原材料,运用到美术课堂,是源于自然材料展现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美。只有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反复不断地探索、总结、发现美,这样形成的艺术语言才是最真实的,才会打动人。
    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新鲜感和积极性。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那些彩叶、果皮、果壳、种子作为原材料走进美术课堂,进行美术创作。所谓“有生命的绘画”就是这种取材于大自然的美术作品。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既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发现美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激情。。
    一、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自然材料的理论依据
        1.《美术国家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治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而丰富的美术材料的运用,给孩子们美术创作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支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艺术原料的矿藏,只有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反复不断地探索、总结、发现美,才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培养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自然材料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将自然材料应用于小学美术课程开发和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很好地贯彻、落实生活化教育理念,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掘、 整理、改造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在动手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节俭习惯、环保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其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美术教师在平时要重视自然材料利用的教学设计,以使其发挥更大的教学价值和功能。我们学校地处农村不足一百米便是田野地头。采风、踏青非常方便,每到秋天,彩叶纷飞,汲取自然材料,进行创作,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艺术可以被引入课堂,例如沙画,泥塑,根雕等等,都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将它们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拓展教学内容,还开阔了学生视野。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自然材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自然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是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引导学生以自然材料作为原材料,进行美术创作,丰富学生创作表现形式和途径。也就是用乳胶把树叶、果壳、种子、沙子等自然材料或单一、或组合,摆贴在白板纸或其他类似硬纸板的材料上制作出来的具有纯天然色彩、纹理、形象的美的画面,表达出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理解和自己内心感受。这种新奇的创作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使美术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轻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自然材料作用良多:
        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然材料的教学应用主要体现在设计、制作、应用上。放眼于大自然认真观察、发现大自然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时时收集、制作各种丰富的植物标本,将各种自然材料组合成画面,粘贴在硬纸板上,制作出来的画面很生动、立体,很特别。创作出新颖、独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借助自然材料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自然材料在小学美术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变废为宝”的美术创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学生在利用自然材料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大胆想象、积极尝试,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发展。
        三、自然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开发、实施运用
        自然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开发运用要进行三个阶段的工作。
        第一阶段为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拥抱自然。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其中,一起领略大自然的魅力。采集各种类似树叶、花瓣、玉米皮、植物的茎等,制作成标本。利用叶子的形状可以用来拼贴出裙子、利用叶子的颜色可以裁剪成森林,利用叶子的质地可以拓印出脉络线条。孩子们可以用自然材料自己制作绘画作品。通过叠加、剪裁等各种手段进行实践。自然材料创作是一个开放的课题,没有标准答案,孩子们在过程中探索。生活中本来存在着艺术原料的矿藏,只有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们从大自然中感受美。
        第二阶段帮助孩子们探究各种材料的物理特征、材料之间的关系,收集地上的碎石、沙子、吃过的果核、坚果壳等自然材料,回到美术课堂进行美术创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当他们能熟练运用材料时,更有信心挖掘材料和绘画的联系,更好地用绘画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孩子们学会了借助材料传达自己的情感、构思,表达观念。即使是抽象的作品也是主观的反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幅优秀的学生美术作品一定是表达孩子内心情感的作品。在自然材料的美术创作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和审美、想象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治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阶段添加了五谷、种子、布头等综合材料。根据自己的需要,深入思考,对收集到的这些材料可以单独加工使用 ,也可以综合运用进行制作表现 ;还可以与其它不同种类的材料有机结合 ,制作出各种独具风味的美术作品。比如,玉米皮儿的飘逸、果壳的坚硬、秸秆儿的挺拔、石头的光滑、粗糙和厚重等等,使孩子们在与材料对话的过程中主动获得了选择材料、连接及色彩搭配的关键经验。运用自然中美的材料进行创作激发了学生的创作乐趣和热情,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力以及热爱生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都能从运用多种自然材料进行创作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培养。每个阶段进行作品展赛,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自然材料有了更深的认识,创作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学生们从大自然中感受到了美,运用自然中美的材料进行创作,并使他们从中养成了一种善于感知、观察事物,积极动脑、动手的习惯。选择情趣化的自然表现材料,丰富了学生创作表现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为儿童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刘春梅美术教育研究杂志社,2011.
        【2】《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
        【3】蔡晓霞,宋文吉.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的美术活动区域材料层次性投放探究【J】学周刊,2014(17):235-237.
        【4】《自然材料在农村美术课中的运用》陈德军《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6期。
        【5】《小学美术教学中综合材料的运用及意义探究》求知导刊2017年第17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