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城市综合体设计探索与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9卷2月第4期   作者:高多恒
[导读]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快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必然产物。

         摘 要: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快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必然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综合体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性。这对地产开发商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本文将对大型城市综合体在规划布局、单体设计、立面造型、平面功能、流线组织等设计理念逐一梳理剖析,同时也将作者在项目设计建造过程中的设计心得呈现出来,总结出大型城市综合体相对成功设计理念。

         关键词:大型城市综合体;交通;功能;设计;前滩综合体24-01地块项目


1 项目概况
1.1开发背景
         铁狮门前滩综合体24-01地块项目位于上海世博园南侧黄埔江畔的前滩地区,该区域被列入上海“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开发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后世博时期上海城市核心功能的重点承载区域。作为前滩地区目前仅有的集商业、办公、住宅、零售于一体的综合体项目,力图打造上海地标性建筑,进一步推动前滩新兴中心商务区的商业、住宅和文化生活建设。
1.2开发设计团队
         该项目由开发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和克莱斯勒大厦的美国著名开发商铁狮门(TISHMAN SPEYER)公司与上海陆家嘴集团携手开发,由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和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设计,在前滩倾力打造黄浦江畔新地标。
1.3开发定位
         该项目充分将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理念灌注于每一个建筑细节,以美国LEED金级作为设计标准,打造舒适高效的人性化平台,呈现充满绿色与活力的商务未来。

图1 项目鸟瞰图
2 前滩地区
2.1项目区位
         前滩地区位于黄浦江两岸地区南延伸段的中南部,北侧紧贴耀华地区(ES2单元),距离世博会场址不到3公里,东侧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三林、杨思地区,南侧是生态绿地为主的城市规划结构绿地,黄浦江对岸是将进行综合开发的徐汇滨江地区。项目所在的22-01/24-01/28-01/30-01/37-01五个地块正处于前滩地区的中心地段,北临耀体路,南临高青西路,西接耀龙路,东靠平家桥路。项目北侧是以东方体育中心为主的体育休闲场地,西侧为规划中的高端商务组团,东侧连接规划中的商业综合体组团,西南侧为已建成的威灵顿公学国际学校,南侧及东侧则为规划中的大片城市绿地。
2.2功能组成及体量
         项目总占地面积为74668平方米,由五个地块组成,其中2个地块为商办用地,2个地块为商办住宅综合用地,1个地块为纯住宅用地。项目总建筑面积近5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
        
3 规划构思要素
3.1规划理念
         整体建筑方案设计基于轴线控制和内部围合的规划理念,在建筑体态造型和功能分布上都着力强化基于这种秩序的多元性。功能上,整体与南侧住宅相呼应,形成紧凑的功能组团。商业部分主要位于办公的裙房部分,起到水平连接其他周边地块和服务基地内部办公人群的作用。
3.2城市肌理
         项目在总体布局上将五个地块统筹考虑,取自现有区位的两组网格肌理,基地北侧由平行于耀体路——江耀路组成的网格控制;基地南侧由平行于中环路、济阳路的网格控制。两组网格相互重叠交错,形成清晰、简洁的规划向导,使得基地巧妙融入城市肌理中。与此同时,两组网格也奠定了基地内空间和流线方向。同样依照网格走势构成的天桥将南侧的办公和住宅地块与北侧的办公商业地块联系在一起。
3.3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取自现有区位的两组网格肌理,相互重叠交错,行程清晰、简洁的规划向导,着眼于轴线控制与内部围合,使得基地巧妙融入城市肌理中。功能上,整体将住宅与办公南北分斛,形成紧凑的功能组团。商业部分主要位于办公的裙房部分,起到水平连接四个地块和服务基地内部办公人群的作用。

图2 城市肌理网格分析


图3 项目总平面图

4 建筑设计演变
4.1单体造型设计—塔楼“水晶”造型
         塔楼总体布局在统一中追求变化,在紧凑城市布局中围合公共空间。设计一方面充分考虑到基地的区位优势以及周边建筑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思考较为紧凑的布局带来的挑战。塔楼形体的塑造灵感取自水晶,力图捕捉水晶丰富多变的形态和晶莹剔透的质感。选择采用不规则四边形和梯形的塔楼平面,相较矩形更加灵动,能在紧凑的地块上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关系,同时对基地内的公共空间进行有效围合。塔楼高度的确定,一方面满足控规要求,同时通过递进的塔楼高度,逐步突现24-01地块上的T4标志性塔楼。塔楼立面设计与整体的设计语言一致,通过简明有力的几何增加设计的多元性,同时追求高品质的细节和选材。采用玻璃幕墙与竖向金属翼的组合使得幕墙实现功能与外形的完美平衡。
        
图4 “水晶”造型
4.2裙房设计
         商业裙房的造型由一系列晶体形状构成,和塔楼环环相扣。晶体造型的斜屋顶在各个地块内上下起伏,和塔楼低端整齐划一的分界线形成有趣的对比。商业裙房的造型由一系列晶体形状构成,和塔楼环环相扣。晶体造型的斜屋顶在各个地块内上下起伏,和塔楼底端整齐划一的分界线形成有趣的对比。同时为裙房屋顶的人群提供变化错落的空间效果。商业布罝强调局部高潮和彼此联通。有效利用在22-01地块的室内中庭及冬天花园地带,24-01地块的中庭及冬天花园地带,及四个地块之间的中央广场地带形成局部商业高潮,吸引购物人群,促进人流聚合。同时强调首层步行联系和二层步廊,起到各地块间串联的作用,疏通人流,均衡带动各个地块商业的发展。商业裙房顶部设罝绿化和半室外休闲娱乐场所,吸引人群登至商业最高层。
4.3住宅设计
         基地南侧的住宅地块由10栋高层住宅塔楼组成,住宅立面在维持住宅所需的优美环境前提下,和北侧办公塔楼在语汇上寻求灵犀相通之处,同时通过折面屋顶的处理手法再塑办公塔楼的对角线语汇。
        
图5 沿杨思西路人视
5 城市空间设计—“中央广场”
         北部的六栋办公楼及其裙房环绕出中心商业广场,其界面同样来源于上述两组网格。塔楼通过旋转打开了望向场地的视角,同时也创造了围合的空间关系;广场中间设有类似景观阶梯及钟楼等标志性元素,在空间上形成强烈的物理及视觉轴线。

图6 中央广场

6 环形连廊设计
         塔楼总体布局在统一中追求变化,在紧凑城市布局中围合公共空间。6栋办公塔楼沿道路布置,塑造出基地边界和活跃的城市临街气氛。在商业二、三层设置的环形廊桥,连接了四个地块的办公和商业,将各地块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错落的空间关系。

图7 环形连廊

7 交通组织设计
7.1机动车流线
         进入该项目的地面车辆尽量由场地周边道路完成,避免进入位于核心地带的钱家滩路和江耀路。钱家滩路和江耀路根据控规要求设为慢行交通道路,必要时可进行临时交通流量控制使其成为步行街道。办公塔楼每栋均有一落客区,其中T1塔楼设于其西侧,T2、T3设于江耀路北侧的环岛内,T4设于其东侧平家桥路旁,T5和T6设于其南侧和住宅楼之间。各办公落客和塔楼大堂相连。主要商业落客为22-01地块北侧的耀体路旁。住宅落客设于江耀路南侧28-01和30-01地块之间。
         22-01、24-01、28-01、30-01四个地块共享地下停车和出入口坡道。其中24-01 地块设一坡道,位于T4塔楼下方满足商业、办公车辆进出。后勤服务货车自30-01地块坡道进入24-01块地下二层完成卸货。
7.2人行流线
         地面人行交通除了可沿钱家滩路和江耀路进入基地外,在22-01地块北侧和24-01地块东北侧各设一主要人行进出口。其中22-01地块北侧出入口和22-01地块北侧商业落客区相连。24-01地块东南侧出入口和地铁站相连。24-01地块地下一层亦有地铁和商业联系的步行通道。
        
8 功能布局—标准办公平面设计
         塔楼平面布局遵循立面的1.5米模数,便于布置办公室工作面。从塔楼核心桶外墙到塔楼幕墙为12米左右进深,既可以充分布置办公平面,又可保持办公室各处一定的自然采光,确保舒适的办公环境。办公楼结构柱之间统一为1.5米倍数的9米和12米间距,同时避免在角落处布置柱子,提供良好的对外视觉联系。核心桶在满足竖向通勤和疏散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紧凑,提高办公平面效率。

图8 T3、T4塔楼标准层平面
9 竖向分布设计
         T3高度为75.8米,有14层,首层设有双层挑空大堂,1至3层为商业功能,层高5.5米,4至14层为办公楼层。各塔楼有单区办公客梯5台联系首层及各办公楼层,停车电梯2台联系地下各层和首层及三层,以及服务兼消防电梯2台联系各层。T3在4层及以上办公楼层层高统一为4.5米,净高均可达到3米。标准办公层面积为2024平米,办公区进深均达12米,得房率为81%。
         T4为基地内的标志性塔楼,高度为120米,共23层,首层设有三层挑空大堂,1至3层为商业功能,层高5.5米,4层及以上办公楼层层高统一为4.5米,净高均可达到3米。标准办公层面积为1994平米。办公区进深均达到11.6米,得房率为77%。塔楼有单区办公客梯8台联系首层及各办公楼层,停车电梯2台联系地下各层和首层及三层,以及服务兼消防电梯2台联系各层。塔楼第10层为避难层,消防电梯可停靠。

10 建筑节能设计
         T3、T4高层办公塔楼采用比较规则的体型,有效减小体型系数。办公及商业区的设计结合多项节能设计措施,目标取得LEED金奖认证。具体包括:结合地块周边的公交和地铁系统,商业办公大楼内还提供有自行车及淋浴设施,鼓励使用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收集利用场地内的雨水作为冲厕和绿化灌溉水源;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降低照明功率密度,提高空调设备效率及采用可再生能源等,减少将来建筑的运行能耗;合理的平面布局及外窗设计,提高室内的采光效果,并且在地下一层引入自然光系统,在节能的同时又可以为人员提供较舒适的室内光环境。
        
11 结论与展望
         (1)该项目建立了整体开发共同协商机制,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整体开发原则,将5个地块的规划设计方案从整体入手,通过漫长的、细致的协调来实现项目的整体开发。
         (2)本项目结合现代服务业的各种活动需要, 通过步郎、建筑物、广场、绿化以及地下商业、地铁连通道进行衔接,将多种业态相结合,形成有机统一的商、办、住大型综合体。
         未来,随着项目各地块陆续竣工,这个前滩区域内首个亮相的商业项目,定将为前滩国际商务区画下“晶”彩而又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张国全.理想空间.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004
[2]牛力,王建峰,徐磊青. 理想空间.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009
[3] 郁林元. 超高层综合建筑体剖析
[4] 胡晓霞. 此时此刻,“晶”耀前滩

注:文中图片版权均为铁狮门TISHMAN SPEYER所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