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就势、通山达水的花园医院—威海新城医院创作设计研究胡青波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9卷2月第4期   作者:胡青波
[导读] 医身有院,憩心有园。大自然中蕴含治疗一切疾病的秘笈

        [摘要]:医身有院,憩心有园。大自然中蕴含治疗一切疾病的秘笈,医院优美的院区环境在整个患者康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现代医院设计不仅要重视高效医治空间的构建,同时还要积极关注疗愈景观的塑造。本文以威海新城医院项目为例,在完善医疗功能空间的同时,抓住基地特性,创造性地提出依山就势、通山达水的医院规划设计理念,规划一座功能高效完备、交通安全便捷、环境疗愈宜人的花园式医院。
        [关键词]:花园式医院、山水环境、分中心模式、立体交通、廊庭空间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区位
         项目用地位于威海市东部新城核心区健康养生板块,北靠松涧路,是城市主干道,通往市区的主要道路,西接西岭路,南至规划路,东临东风路,为城市次干路,地块被中兴路分为东西两个地块。用地整体坡度小于3%,基地沿松涧路有高压线。
2.规模与定位
         威海新城医院规划用地26.58公顷,拟建床位2000张,总建筑面积390300平方米,定位为以“以肿瘤康复为重点”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3.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本项目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床位1500张,总建筑面积285500㎡,功能设置主要为医疗区、行政科研后勤、感染区。二期建设总建筑面积104800㎡,功能设置主要为500床专科医院和职工、陪护公寓。
                                                        图1 院区总体规划布局图
         4.用地特征
         地形有高差——基地西北角高,东南角低,高差约为15米。
         景观资源丰富——西北侧为寨子顶景区,水库泄洪沟从用地中部穿过,有较好的山水景观资源。
        
二、花园式医院
1. 规划理念
         启发于用地独特的区位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提出“依山就势,打造与山体景观相融合的建筑空间;通山达水,塑造蓝绿交织的园林化景观环境”的设计理念。
         针对地形高差的问题,我们在设计中尽量保证场地内建筑和道路依山势而建,在最大限度实现土方平衡的同时,也让建筑、场地和山体景观融为了一体,建筑群体以一种谦逊的态度融入了环境。
图2 院区东南鸟瞰图
2. 城市界面—环抱式入口门户景观
         环抱式入口门户景观:东侧入口采用环抱式布局,以欢迎的姿态面向城市界面,形成开敞和友好的入口广场空间,给患者带来亲切的感觉。
图3 院区入口鸟瞰图
3. 水系、廊庭
          结合西侧寨子顶景区,顺势而为将景区景观引入场地,打造一条城市景观与建筑环境相依相融的高品质城市景观轴。再通过对基地现有水体资源的整合和梳理,打造“山、水、廊、庭”四位一体的园林化景观环境。结合场地内原有的水体资源,打造宜人舒适的景观水面,同时在景观水面下部保证排洪沟的泄洪能力。
4. 立体景观
         医身有院,憩心有园。设计结合现有场地特征,倾心打造了门户景观、康复公园、空中花园、景观内院、下沉庭院,提升医院环境品质,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生态化的绿化体系。
5.通透式全院空间
         在门诊大厅、医疗街、住院大厅、院前广场和住院花园等公共空间,通过内庭院、通透走廊、采光天窗、下沉广场等方式,使建筑整体更加通透自然,穿透性的空间活络了医院公共空间氛围,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绿色、舒适的室内环境。
         院前广场的下沉庭院和中庭,不但添加了地上与地下之间的空间层次感,并强化地下空间的开放性与连结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场地中间的下沉庭院,为地下一层空间提供自然通风采光的同时也为院区景观提供了多样变化。
         同时结合地下空间,集中布置购物、餐饮、休闲等商业配套设施,为下沉空间注入商业活力。

                                                                        图4 院区水系、廊庭效果图

三、高效医疗功能组织
1. 综合+专科特色
         总体分为五大功能,综合医疗区、教学科研区、专科中心、公寓社区、感染区。综合医疗区位于东侧地块,靠近东风路和松涧路,方便就诊患者的导入,同时塑造较好的城市形象。科研教学区位于西侧地块北侧,便于与医疗区联系。专科中心和养老社区位于西侧地块,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区域,感染位于基地东北角为基地下风向位置。
         综合+专科模式,体现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设计新思路。结合“强专科、大综合”的医院特色,在医疗区西侧设置肿瘤中心和康复中心,配置相应的门诊、医技和病房功能,并设置专用出入口,便于专科功能独立展开;综合医疗区和专科中心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 门诊街+住院街
         针对医院大门诊,大日间人流量特点,通过双廊式门诊街有效分散人流,减少人流通过量,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双廊建立秩序,简化途径,使不同流线在各自区域活动。双廊形成的共享中庭成为医院环境的亮点,四层通透的门诊街,扩展导医、咨询、助残等服务的界面,体现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同时在门诊街的中部区域设置分层挂号收费柜台,减少病人上下奔波。
         住院街:住院街串联起综合住院楼和肿瘤、康复住院楼,并与综合门诊和医技有着便捷的通道联系。同时住院街设置各种社会服务设施、休息交流空间。
  
                                   图5 门诊街和住院街                             图6 门诊街室内图
3. 医疗功能组织
         门诊部:诊查对应而设。门诊部从一层进入,功能模块依照病种、科室的需求对应配置,旨在简化和缩短流程路线,减少病人在诊区的穿行逗留,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南侧为急诊急救、肿瘤专科门诊和体检中心门厅,三个功能区均独立进出。其中急救相对集中一区,单独设置急救门厅,为应急抢救确定“绿色通道”概念。急诊单独设置入口门厅,独立稳定诊区,并且可以24小时开放就诊,便于夜间的使用与管理。
         医技部大型医技:全院共享,位于医技区一楼;检查医技对应临床科室,建立门诊医技对应模式,就近位于相应诊室附近。四层设置为重症医疗平台,主要为手术中心和内窥镜中心。手术中心与中心供应、病理科和ICU紧邻。
         病房采用双护理单元格局,便于大科室同层巡视。确保病房足够的面积,双人间均可扩展为三人间,预留发展空间。病房楼竖向交通核直达门急诊、医技楼的屋顶花园,方便病人及家属亲近自然。
         地下室外围设置污物通道,连接污物电梯,污物汇至太平间及污物装卸区,通过坡道直接运出院区。
4. 资源共享
         医院的设计从四个方面考虑了资源的共享利用,使整个院区的运作更为节能高效。能源中心:在北侧中间位置集中设置能源中心,可为全院提供能源供应。大型医技:大型医技集中设置在一期医疗组团的中心区域,可以便捷地服务于环绕其布置的一系列医疗功能。后勤保障:后勤保障等辅助设施集中设置在一起医疗组团的地下,可以方便地为一期乃至二期的医疗功能提供服务支持。景观环境:利用场地的水景资源,以水景为中心打造全院共享的宜人环境。

                                                         图7 院区资源共享分析图
        
四、结合地势的立体交通
1. 流线组织
         项目用地东侧医疗区设置5个出入口。门诊从东侧东风路进入,急诊、急救和肿瘤门诊从南侧规划路进入,综合住院从北侧松涧路进入,专科中心从西侧中兴路进入院区,感染从东北角进入。供应流线从西侧中兴路进入院区,经坡道直达地库的后勤区,设置药房、厨房,污物通过污物通道汇集于地下一层北端,从地下坡道运出院区。避免后勤车辆在地面上进行繁杂的作业。西侧地块设置5个出入口。行政科研从东侧中兴路进入,南侧规划路设置专科和职工、陪护公寓入口。各种流线清晰顺畅,互不干扰。
2. 立体交通
         在对地形高差进行精细化设计过程中,建立包含地上人行、地下车行的立体交通模式。并设置地下长距离落客面、长距离下车道来方便患者到达各个区域。
         方案借鉴交通建筑的落客系统,设计了高效的人车分流体系,人行地上,车行地下,通过地下的长距离落客面解决各医疗功能区出入口的车行落客问题,同时在地下一层设置门厅,患者可通过门厅方便到达各层。地上入口广场则完全为步行服务,结合景观系统形成院区的门户景观。落客区结合下沉庭院设置落客点,让阳光和绿色进到车库里,提高落客效率的同时也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图8 地下层接驳落客平面图              图9 地下层接驳落客效果图

五、滨海城市建筑特色
1.医疗建筑——形式追随功能
         建筑的形象,忠实地体现出模块化的医疗功能构建成的建筑体系,强烈地表现出新医院独有的建筑风格,真实地体现出医院建筑的亲切、亲近、亲和的魅力。同时每个建筑的局部形象,也提示了自身的功能特点。城市建筑将院区规划纳入新区城市总体规划中,沿北侧道路设置高低变化的建筑,并成序列展开,为西侧景观空间创造了较好的城市形象。建筑立面以经典的矩形体量为基础,造型特征融合用地特征、容量要求,塑造简洁大气的建筑形体,突显医疗建筑亲和力强的建筑特质。
2. 山水意向——与环境相融
         威海是一座山海之城。建筑依山就势,将山峦起伏的曲线提炼为高低错落的城市天际线,沿松涧路打造层次丰富、通透舒展的建筑形象。将海的波浪提炼为立面设计语言,通过横向线条的错动变化,形成灵动和富有韵律感的建筑表皮。山水对照,相互映衬,协调统一。
         东侧主入口采用弧形的连续界面,材料采用穿孔金属板,在保证可见性的前提下,创造出动感渐变的立面效果。

                                                         图10 院区主入口效果图

六、结语
         威海新城医院与当下很多城市新区建设的诸多配套医院一样,拥有超规模的床位数,同样面临交通的难题。从投标阶段开始,设计敏感抓住威海城市形象和用地区域良好生态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依山就势、通山达水的医院规划设计理念,通过综合+专科特色的高效医疗功能的组织,结合地势的立体交通,独特的滨海城市医疗建筑形象,打造一座适合此时此地的花园式医疗中心。
        
参考文献:
【1】江立敏.优秀医疗建筑作品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郑时龄.当代中国建筑的基本状况思考【J】.建筑学报(3):96-98
作者简介:胡青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四院医疗健康事业部设计主管、工程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