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思路探索——以贺州市西南村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 谢小攀
[导读] 村庄规划是落实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详细规划,而城郊融合类型的村庄具有着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摘要:村庄规划是落实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详细规划,而城郊融合类型的村庄具有着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应该率先规划,提前试点,以带动周边村庄发展。以贺州市西南村规划为例,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了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特色发展、历史文化传承等,探寻国土空间下城郊融合类乡村规划发展思路。
        关键词: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国土空间;西南村
          0前言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中提出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将乡村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文件明确村庄规划应该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分类推进,不能一刀切;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印发,强调“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作为城镇边界之外的详细规划,作为最小的行政单位,从全局角度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需要重新探索基于国土空间体系下的村庄规划,因此本文以城郊融合类西南村规划为例,探寻在乡村振兴发展、国土空间体系都应满足的情况下,如何依托城郊融合类乡村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实现自我保护和发展问题,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1城郊融合类村庄概念
         城郊融合类村庄是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城郊融合类乡村位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地带,在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远郊型乡村向城市集聚作用的冲击。特殊的空间区位使得这些村庄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逐步转变,兼有城乡二元性。
          2 城郊融合类村庄主要特征
         2.1 自然资源丰富,保护和开发矛盾突出
         城区周边的乡村地区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本底空间,城市外围绿色开放空间作为整个城市的生态保育空间和拓展修复空间,而城郊融合村庄大部分位于这些绿色开放空间内,拥有自然的山体、水体、农田等生态资源,但随着城区土地成本、生活成本、营商成本的增加使得原来集聚在城市中的企业逐步迁移到城市城郊区布局,城郊型乡村成为低效高耗产业聚集区域,土地利用呈现出城市型与农村型土地犬牙交错、轮廓复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现象,保护和发展矛盾异常突出。
         2.2 交通区位便捷,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城郊融合类乡村地处城市建成区外围,拥有便捷的交通,既能够在地区网络化发展格局中获得中心城市产业外溢带来的发展机遇,但相对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相对落后,与一般的村庄一样存在着配套缺失问题。
         2.3 产业构成复杂,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城郊融合类乡村临近城市,与城市在人流、货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要素的交换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城镇产业用地拓展的重要空间,但是现有产业大多以发展粗放农产品加工类型、简易农庄模式等产业为主,由于文化程度影响村庄产业自主创新力低。
         2.4文化遗存丰富,城乡文化同化严重
         城郊融合类村庄位于城市边缘,在历史长河过程中变化不仅是城镇发展文化的接纳者,同时也具有乡村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质,既留下城镇拓展的文化痕迹,同时乡土的建筑形态,非物质遗存等都极为丰富,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文化、风俗同化现象也极为突出。
          3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规划思路和策略
         结合上述城郊融合类村庄的特征,可以发现该类型村庄具有城市后花园优势,同时也具有城市转型的条件,但由于粗放和自然开发模式导致村庄现状布局一系列问题的形成,因此在本次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下,如何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并强调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是规划考虑的重点,从这些关键视角入手,探讨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策略。
         3.1 生态约束策略
         乡村发展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在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思路下城郊融合类乡村业发展应注重体现生态性。从村域层面需要加强空间用途管制,划定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维护区和生态恢复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城镇开发建设边界等功能分区,与城市形成用地功能的衔接、绿色空间的延续、生态廊道控制,构筑功能分明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3.2 多元融合策略
         城郊融合类乡村产业发展更容易与大城市实现融合发展。其中具有优美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的乡村可以把握全民消费升级和全域旅游带来的机遇,应注重要和城区三方面形成融合,一是在功能定位,发展战略方面形成融合,主要接受城市辐射,明确村庄合理定位,二是在交通网络方面融合,在村域道路系统与城区要形成顺利畅通,促进人流、物流交往;三是基础设施融合,要实现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共享共建。
         3.3 产业精准策略
         城郊融合类乡村产业发展应精准化进行产业发展定位分析。第一,立足自身优势、发展机遇、产业劣势以及周边乡村的同质化竞争等挑战因素。农业条件好的发展有机、生态、特色农产品种植,有历史文化遗迹的可以发展文化观光、休闲旅游产业;第二,应着重考虑区域发展思路,明确自身在大区域内所能承担的职能,发展城市所需要的配合、接续、辅助产业类型。第三,应注重品牌的宣传和产业的自主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类别。
         3.4文化传承策略
         城郊融合类乡村应注重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合理展示与活化,体现村庄固有的文化特色、形态肌理,展示村庄特有的文化地域与文化内涵,形成特点鲜明、多姿多彩的魅力乡村。
          4西南村村庄规划实践
         4.1 村庄基本情况
         西南村位于贺街镇南部,紧接现状镇区,广贺高速公路及洛湛铁路经过西南村,高速出入口位于西南侧中部,距离镇区中心不足2公里,交通条件便利。村庄东临贺江,北接贺街镇区大道两侧已经开始建设城市住宅区及一些配套设施并紧邻临贺故城,西靠子岭顶,属于典型的城郊融合类村庄。


         4.2 资源优势
         西南村位于国家历史名镇贺街镇南端,村域内有沸水寺、蝴蝶岭古墓群、南庄观、里江传统民居等文物遗址,同时村域内已经形成了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八步三华李研究基地、八步区三华李科普示范基地、贺州市八步区满天下李子产业(核心)示范区等农业示范产业,称为国家“中国李子之乡”,此外,西南村山林环抱,沃野千里,水渠涓涓,民风淳朴,局部村屯具有丰富的现状地形地貌,优美的村落肌理,层叠有序的景观资源,此外,老旧民俗特色彰显,色彩斑斓,特点突出鲜明,具有极大的文旅开发潜力。
         4.3  问题识别
         4.3.1乡村建设问题:西南村交通区位优越,由于位于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集聚又非常多,集聚人口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引发了村民住宅建设无序发展,从乡村建设用地布局特点来看西南村北面,207国道两侧毗邻贺街镇的村屯聚集程度较高,南面的村屯主要围绕207国道呈小组团分布,聚集程度和利用效率不高,因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村内存在随意建房的情况,导致乡村建设用地的边界无序扩展,属于城郊融合类村庄的突出问题。
         4.3.2生态问题:西南村依托自然山水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带来的人为活动足迹,对现有农田、生态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4.3.3产业发展存在问题:西南村种植已有李子产业、柑橘产业、蔬菜产业、初级果蔬加工等,养殖业主要为猪的饲养,整体产业薄弱单一市场风险抵抗力较弱,单一产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同时由于用地条件受限,产业用地较少,缺乏“三品一标”申报与村庄特色品牌,国家“中国李子之乡”的殊荣尚未转化为特有品牌。
         4.3.4 传统文化丧失:西南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缺乏有效梳理、挖掘与再利用,同时缺乏必要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导致村庄文旅产业落后单一。
         4.4 规划探索
         4.4.1 规划定位:按照村庄分类,西南村属于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策划为“故城之畔,西南李乡”,注重城乡融合、以人文旅游、乡土风光观赏、田园游览为主导,兼顾高品质果蔬种植的城郊融合类乡土人文旅游示范村。
         4.4.2 空间格局:以用地节约集约为基本导向,坚持保护优先、底线限制、空间整合、总量控制的理念,严格落实上位规划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合理划分功能区,优化西南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强土地用途空间管制,以建立“三生”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为目标,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乡村生态景观相融合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4.4.3 规划主要内容
         4.4.3.1主要生态底线保护与历史文化保护结合双管控要求
         规划遵循“底线管控、四线控制”的规划原则,对村庄全域国土空间进行管控。一是提出底线控制的原则,除依据村庄发展实际需要,综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村庄发展实际需求用地规模外,在建设用地外围只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线等刚性控制线,在建设用地内则重点控制整体开发边界,主要涉及村庄开发边界和城镇开发边界;同时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管控,着重保护瑞云峰、南山、里江水等重要的山形水形格局,整治修复采用地方物种,避免绿色荒漠,管控建设发展、阻止无序蔓延。
         此外,结合西南村现有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存、现有各类配套设施,按照“紫线、黄线、蓝线”的管控要求,对村庄的建设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
         4.4.3.2 城郊融合发展示范、强发展、重融合
         结合镇区已有规划,落实明确建设发展内容,注重城郊有序融合,落实贺街镇总体规划发展布局、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管控,结合建设发展实际,提出村庄北部建设以管控建设用地、北部村屯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依托镇区共享共建,交通体系主要和镇区路网对接,在保证主次干路等级联通基础上,其余村域路网以产业道路为主;中、南部以盘活闲置用地、集约建设发展为主导,控制相应村庄发展规模,同时增补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路网建设以村屯内部道路完善和村域联通道路为主。
         4.4.3.3 采用分区、分级、分类发展,合理落实不同村屯建设指标
         西南村毗邻贺街镇,根据《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总体规划(2016-2030)》,西南村西北面部分区域已划入城镇建设用地,属于城郊融合类村庄。同时,西南村拥有两处历史文化遗迹和一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因此,本次规划根植于西南村村庄规划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实施分区发展、分类型保护的规划手段,依据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区位,将西南村16个村屯划分为不同的发展类型,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优先落实保护传统文化,建设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优先落实发展建设,在确保村庄发展建设的同时保护村庄传统文化元素。
         4.4.3.4 文、旅、农多样结合乡村振兴策略,注重历史留存活化及村庄发展结合
         西南村毗邻宗祠文化发源地贺街镇,宗祠文化氛围浓厚,加之拥有蝴蝶岭古墓群、蛇头岭古墓群两处古迹,沸水寺一处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历史留存丰富,人文底蕴浓郁。
         规划以“保护兼活化、资源互动互联”为基本思路,跳出传统旅游的产业思维和发展模式,以旅游作为产业衔接平台,结合资源禀赋打造“旅游+”开发利用模式,活化利用历史留存,如蝴蝶岭古墓群打造古人类生活展示,蛇头岭古墓群打造古农耕文化展示等项目;依托平台结合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以游憩活动、特色李子种植与文化景点组合,以的宗祠、彩色乱世民宿策划多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点,打造文化主题鲜明、旅游类型高度融合的新型乡村旅游。
          5 结语
         城郊融合类村庄具有区位特殊性,从生态约束、多元融合、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考虑村庄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村庄规划后期的实实在在的落地,本文在理论层面分析城乡融合类村庄相关特征的基础上对西南村规划进行了初步探索,规划优化了村庄布局,满足了各项用地需要,旨在提高规划科学性及实用性。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23/content_5394187.htm
         [3] 袁丽萍;王文卉;郑有旭.互动视角下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杨湖村为例.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4] 石会娟;李占祥;刘慈萱;刘波.城郊融合类乡村产业振兴思路探讨——以西安市雁塔区三兆村为例.城市发展研究. 2019
         [5]葛利玲;王 乐;常献伟;康鸳鸯.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探索—以裴李岗村为例.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 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