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音乐课堂的“弦外之音”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于美智
[导读] ,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井井有条的秩序,才能确保有一个高效、快乐的音乐课堂。
        摘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关注得更多的是孩子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孩子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他们通过音乐学习之后,能力、态度、价值观提高的程度。然而,孩子课前课后的行为习惯是否规范?孩子进入学习前的状态是否最佳?孩子进入音乐室的目的是否明确?我以为这些都是形成孩子良好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素养必不可缺的,我把这些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看成是音乐课堂的“弦外之音”,在这一方面我们往往忽视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重点在于‘育’。所谓‘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这样,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至比简单的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所以,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井井有条的秩序,才能确保有一个高效、快乐的音乐课堂。
           1 孩子音乐课堂“弦外之音” 现状扫描
   1.1进出音乐室无序无礼  
孩子们上课之前的状态直接关系到他整节音乐课的表现。他们在进出音乐室之前或之后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整队时教室炸开了锅,桌凳的碰撞声、学生的吵闹声、音乐课代表嘶声力竭的口号声连成一片;去往音乐室的路上大家你追我赶、搞打嬉闹,队形已然不见踪迹;上下楼梯一个个脚步“铿锵有力”,比着劲儿地“横冲直撞”; 一节课上完,音乐室的凳子“东倒西歪”,教室一片狼藉……,
        1.2进音乐室前的心理状况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自控力比较差,所以在进音乐室之前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随意性较大;有很多孩子觉得音乐课不比语数英三门学科重要,情感上不够重视;有些班级的孩子可能刚刚上过语文数学课,学习压力较大,所以降低了音乐学习的兴趣;有些班级的孩子刚刚上完体育课,兴奋劲儿还没过,无法一下子安静下来。更有部分学生把音乐课当成休闲课、自由活动课,他们在课堂上完全释放自己,想唱就唱,想说就说,甚至放肆地交头接耳、放声大笑。在他们心中,这是副科,不重要,就是玩儿呗。
        1.3使用循环教材随心所欲
           近几年,音乐循环教材的使用有利有弊,虽然它减轻了孩子每次上音乐课都要带音乐书的麻烦,但随之而来多个班级共用一套音乐书,破坏程度也大大提高。一学期下来,循环教材“惨不忍睹”:有的封面掉了,有的缺张少页,有的“伤痕累累”,有的竟离奇失踪了。翻开音乐书,有的上面乱涂乱画,甚至成了班级同学间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让人看了啼笑皆非。
          2 孩子音乐课堂“弦外之音”的积极正确的导向
         2.1“情感调节”关注心灵成长
    小学生在感受到音乐的旋律、节奏后就能在头脑中浮现出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的听觉表象,并展开音乐的想象活动,产生情绪体验。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效率进入音乐课的学习,我选择了以下几种进教室的方式:(1)聆听舒缓的乐曲。?健康优美的音乐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可以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在美的意境中自由、协调、健康地发展,有助于学生产生高尚的快乐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积极的休息,调节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有助于学生自制力、毅力、耐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当孩子们听着舒缓的钢琴曲,班得瑞的轻音乐走进音乐室,优美的旋律使学生通过感受歌曲的曲调感、节奏感和听觉表象感,在音乐所表现的特定情境气氛中自然生发积极情绪引起共鸣,陶醉在美的旋律之中,从而达到调节身心的目的。(2)秀出最棒的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这句话道出了激励效应的重要意义。课前5分钟才艺展示的“小舞台”,使孩子们充分释放了自己,秀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

在这个舞台上,孩子们一个个亮出了自己的“绝活”:独唱、舞蹈、器乐演奏、配乐朗诵、小品、相声、音乐剧等等,节目精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每期的节目学生都以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小舞台”的搭建,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稳定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小舞台”的主人是学生自己,这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实践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及实践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乐观、自信的健康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2.2“把握细节”音乐课实施的基础
    当我们在感叹音乐课堂的精彩时,有多少人去关心孩子是如何顺利到达音乐室的呢?这个课堂之外的小细节,决定了音乐课是否能顺利开展,决定了学生个性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上课要到专门的音乐室去,而教室和音乐室可能隔着一段距离,须整队前往。孩子们在体育课上虽经过了整队训练,可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动作拖拉花很长时间,且效率不高。我的做法是:(1)队形选择   路上行走的队形最好安排一纵队一纵队地走,这样既杜绝了两个纵队并列走孩子讲话的坏习惯,同时在上下楼梯时如遇到其他班级的孩子,也能留出充足的空间,安全行走。(2)行走速度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所以路上行走时,有些孩子喜欢将行走变成小跑步、甚至大步跑,这样做虽然缩短了路上行走的时间,但因为每个孩子速度不一,容易碰撞,所以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速度过快也容易跑出队伍外面,影响队伍的美观。我的做法是:每一个小组有小组长在最前面带队,前后同学相互监督提醒,控制速度匀速行走。(3)上下楼梯   要求学生做到慢步轻声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不在楼梯口逗留;不趴在楼梯扶手上向下张望;高年级主动避让低年级学生等。按照此方法,教师只要不怕麻烦、坚持每节课都训练,一学期下来,效果就会很明显,学生也将逐渐养成一个有序高效的路队纪律习惯,而且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教学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和人生发展的基石。关注“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显现。
2.3“责任接力”促共同成长
    下课后,孩子们除了重新整队回教室之外,还要站好自己的“最后一班岗”——凳子和音乐书摆放整齐。牢记六个字:“一抹二放三捡”,即轻轻抹平音乐书的四个角;音乐书和凳子按照一个方向前后左右摆放整齐;捡拾自己区域里的垃圾并带出音乐室。抹平音乐书是为了让它有更崭新的形象去迎接下一位小主人的使用;将凳子和音乐书摆放整齐,是为了给下一个上课的班级创造一个整洁、美观的学习环境;捡拾垃圾更是为了培养孩子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这三点再让孩子们快速有序地离开音乐教室。同时提醒音乐组长继续行使职责,对各自小组的路队纪律进行管理和疏导,直至回到教室。以上方法的实施是为了将“正能量”在每个班级、每个孩子中间传递,让孩子知道良好的秩序、整洁的环境、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会获得。责任接力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种形式,却带给学生别样的感觉,别样的心情。责任接力使全班学生每个人都成为班级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音乐室里留下的是每个学生一天的言行,这些言行彼此照应,就成为班级里一种共同的期待、共同的道德约束。大家在愉悦的学习心境中满足了成就感和上进心,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孩子音乐课堂的“弦外之音”,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及时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它比千军万马更有力量,能让我们建立起良好的班级秩序,更能让我们教师摆脱保姆式无微不至的照看或者警察式的无孔不入的监视,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因为,作为有机整体的班级已经获得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动力。让梦想照亮日日琐碎的事务沙漠,真正和孩子并肩成长,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同时也成就着自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