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词汇课预习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申云芳
[导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习要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语言。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习要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语言。预习就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作为系统学习的首要一环,能使听课具有针对性,提高听课效率,减少复习时间,明确重点和难点。因此,预习在学习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于英语学习也是这样的,想要学好英语这门课,仅凭课堂上有限的40-45分钟是不够的,课前如何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有着同样迫切的需要。
        关键字:  初中英语      课前预习     互联网+   分层精准  
一、问题的提出
        在研究之初,我们首先明确了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如果说结构是语言的骨骼,词汇就是最重要的器官和血肉。”-----J.Harmer
“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学习和掌握词汇。我们只要掌握了简单的词汇原则就都具有创造语言的能力。” -----汪榕培
可见词汇学习不仅是基础,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听力及口语。
一线的英语教师经常为学生记不住、读不准单词苦恼。基于创新的学习模式---翻转课堂、微课被广泛的应用的大背景,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论述了初中英语词汇课课前预习的良策。
二、研究方法
        笔者采取了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根据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s 1-10的词汇课课前预习情况为数据,以笔者授课2个平行班共100名学生,与同年级其余6个班平行班的结果差异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期望看到互联网+英语与传统模式的预习方法之间的差别。
        首先需要介绍笔者所在校的学情和教情:该校以导学案教学模式为基础,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合作交流、当堂达标为教学理念。在导学案模式下,我校英语学科也开展了二级建模活动,形成了每单元新授课的几个基本课型:分别是词汇课、听说课、语法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入手,循序渐进,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词汇课主要解决本单元生词的读音,根据学情适当拓展词性相关知识。

其次、笔者明确了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的范围:
        初中英语的词汇学习是建立在小学400个词的基础上的,又增加了1200多个新生词,所以出现在课标中的1550余个单词是这样计算出来的。经过研究人员对《中考说明》和《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研究,我们明确动词人称与时态变化、名词复数、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特殊变化;部分可根据构词法推导出的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单词;还包括一词多义、一词多词性或者依据语境、语用派生出来的词义。

第三、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题型为单词自读,参看图例: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进行了以下连续5单元的实验,以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5单词为例,住校学生课前通过划原因因素、划分音节自学,走读学生课前通过翼课网平台进行专项作业练习并提交。在布置作业时,教师需要将两个班的走读同学分到一个小组,或者反选出住校的同学,这样统计数据就不会出现未完成的人,就本次研究而言,教师会选择单元类目下的基础训练,其中会议一道单词跟读的练习题,教师如图三将本单元课文中将会出现的一些短语另选出不做,只留下单词表中出现的词,学生在家完全可以对照的那次表来拼读或跟读。

            

当晚教师收取作业后,得出两个班的平均分为86分,教师则在成绩单中选出平均分低于86的单词,如下图中所有圈划的单词,这些单词就是本单元读音有问题的单词,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前根据数据发现,这些错误率高的单词分为两类,一类是重音读错的如:heavily,另一类是音素读错的,如:alarm、storm等,
 

三、分析原因
针对学情进行词汇调查问卷,分析发现:
基于调查,1、70%的孩子都认为词汇是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并且自己也没有什么好的记忆单词的方法,从小学到初中的单词都是通过“死记硬背”,并且经常出现“记完就忘”的情况;
2、英语词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中20%认为自己就是记不住单词,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就放弃了,不愿意再花时间去记单词;
3、学生普遍认为单词记忆只是靠死记硬背,没有方法,在上课时老师讲的读音及用法,下课几乎不主动复习;
4、80%的受调查学生除了阅读教材和习题中的文章之外,没有阅读英文著作的习惯;
5、95%的受调查学生在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时学到过新单词、新短语;
6、74%的调查对象家长没有主动检查孩子单词拼写的习惯;
笔者发现学生在小学时并没有养成有意识的记忆单词的习惯,因为小学关注学生认读、对话和注重兴趣的培养,并没有在教学中渗透单词记忆的方法。而且我校的生源多数只在小学校内接触到英语,家庭没有英语的学习氛围,家长在英语学习、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但往往这些家长很关注孩子的英语成绩,因为他们在初中时就学不好英语,个别家长还会给孩子施压说,我当时就学不好英语,你就是遗传我,给孩子的失败找借口。

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经过2年初中英语词汇学习后,仍然不知道如何背单词,他们不仅在拼读单词读音中存在问题、在准确拼写上问题更加明显。反观笔者的教学团队,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教授过拼读、划分音节等等记忆单词的方法。以笔者自身为例,我经常会将book、food、mood、good等有相同规律的单词整理在一起,帮助学生记忆,也会注意词缀的渗透、构词法的说明,但在我带的100学生中,仍然有20名左右的学生存在单词严重障碍。
教与学呈现出的结果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攻克单词难关,也让词汇课更有意义!
基于导学案模式、二级建模的背景,借助翼课网平台加入view、sitcom、fast evaluate等方面,深化感官参与:听觉、视觉更多地在每个课堂环节中被使用;快速评价机制让学生展开良性竞争,培养合作竞争意识;跟读、听读练习的加入加大了个性化评价的力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优劣势,并优化;将单个词汇放在具体的句子、对话、文章中,创设出语境,增加学生理解词义的渠道。在此基础上笔者团队展开了一学期的实验,在年级中抽出两个班进行每两周一次的翼课网词汇课,其余班级进行常态词汇课教学,并且将班里的学生根据英语成绩分层ABC三类,在学期末进行具体地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
A类学生:几乎无差异
B类学生:网络平台课班级优于普通班级
C类学生:网络平台课班级低于普通班级
笔者分析:A类(85及以上)程度较好的孩子都已经有了自己记忆单词的好方法,并且会主动复习,因此课堂呈现的模式只会影响当堂的理解和记忆,虽然翼课网平台生动有趣,但是课后的复习和努力让这个分数段的学生差异不大;
B类中间段的学生(80----65分)这一部分孩子差异较大,笔者分析这些孩子在词汇学习中主要依赖于教师和课堂,老师上课能让他记住多少、理解多少,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多少;他们课后会在要求下背诵单词、但是很少能用单词去造句,并且不能关注不同语境中单词的意思,例如:get some money、 get me the book 、get home、 get my mother a gift 当中的get,这类孩子都会翻译成得到、到,并不能拓展出买、支取的意思。诚然,这类孩子中很多是踏实的孩子,因此在课堂中渗透、并着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加上平台上的练习,日积月累孩子的进步就明显了,所谓“见多识广”。
C类待优生(65以下)一少部分(尤其是30以下)的学生因为在翼课网平台上上课,所以关注点都在电脑和网络上,反而无心听讲,加上老师在上网络词汇课的经验不够丰富,不能关注到每一个这样的学生,就会造成这样退步的现象,一堂课下来似乎都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不进反退则在情理之中了。
四、对策
针对互联网词汇课的学生感受展开调研:学生中绝大多说很认可互联网词汇课的教学,但是个别学生提出自己会不由自主的点开弹出的广告页面或者下窗口,还有一些同学对翼课网平台在使用中的一些设计给出了意见,可见学生们还是用心思考并且接纳这种授课形式的。
优点:  1. 教师教学会更有目标性。效果也自然提高了。
2. 学生听到的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答案,也更加认真和专注。
3. 为词性拓展或者单词发音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缺点:  1. 不能解决词性拓展相关的问题。
2.由于住校同学无法完成,班级数据不够精确。参考性的大小有待论证。

在研究最后,笔者团队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翼课网词汇课对于中上等的孩子是很适合的,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还能在一节课中对听、说、读、看都兼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加深印象。
同时词汇课中要建立体系,教师要去寻找词语之间的共性,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层次化,将复杂的单词简单化,将简单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改变满堂灌的模式。
另外,教师要加强课堂掌控学生的能力,在一对50的课堂中,还横亘着50台电脑,如何将学生放出去,又如何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来,是考验教师能力的关键,可是网课对于待优生老说是否能成功的关键。
最后,笔者建议对于班级的学生要细化分层,2-3层比较合适,针对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并且联系要适当,单词的拓展也要适度,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

一堂好的网络平台词汇课应该是既有电脑耳机的智能应用,还有单词记忆的培养渗透,帮助学生学会方法,引领学生思考创新。努力打造词汇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给与教师更多的数据支撑,让课堂教学更精准。


参考文献
1.吴世雄,陈维振: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J].外国语;2004: 34-40
2.Lakoff. G, Joho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礼,2004:
4、鲁子问,中小学英语教学究验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5、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