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向东
[导读] 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教学要重建师生关系,发挥学生学习动能。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教学要重建师生关系,发挥学生学习动能。这就是要求,在课堂上要驱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教师转变自身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基于这样的要求,小学数学课程,就应该反思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然后探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措施。本文就对此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希望可以给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学习;小学数学;策略建议

        课堂教学,参与者主要有教师和学生,在长时间以来,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核心展开,知识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一种模式,逐渐和当前教育形势变化出现脱节,不符合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趋势。鉴于这样的情况,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模式,成为不少教师关注的重点。以学生自主学习承载课堂,能够实现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改变数学知识的传递方向,促进学生的知识接收效率进一步提高。

一、自主学习与当前教学问题
(一)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行展开学习,对课本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究,依靠自身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对相关知识形成认识和掌握。自主学习,给学生创造了探索空间,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单方面传递,而是学生自主从课本中挖掘。这是传播途径的改变,就可以给学生带来完全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以往被动化的知识接收,需要学生消化理解,过程较为繁琐,而且效率不高。基于自主学习的知识理解,学生在思考探究过程中就能达到理解的效果,效率更高,环节也更加简单。总而言之,自主学习,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环境下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重点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起以学为本的课堂,既要以学生为本,也要以学习问题,在课堂上强化学生和学习的核心。
(二)教学问题
        根据目前小学数学课程的具体教学开展来讲,尚且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学生自学这个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首先,对学生自学不重视,部分教师在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小学生的数学水平较低,不适合展开自学,因此在教学上还是选择传统的讲解模式,并未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学。其次,部分教师对学生自学有所认识,也在课堂上有所尝试,但是给予的时间并不多,往往是浅尝辄止,学生并不能从中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效果较差。最后,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较为单一,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思考,或者是设计习题让学生解答。方法单一,且缺少趣味,难以激发学生参与,致使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数学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原则
        自主学习的组织开展,不能随意而为,需要立足一定的原则,把握其中的要点,合理规范地组织学生学习,这样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第一,趣味性。小学生自身并未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其自身的学习行为,很多时候会受到兴趣的影响。如果学生的兴趣不高,那么就很难参与到自主学习之中,也不能对相关知识形成探究。所以,数学教师就应该关注到趣味性这个基本原则,构建具有趣味性的自学活动,强化学生参与。
        第二,实践性。学生自学,不能只是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究,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实践,对理论知识予以具体的利用,这样才能强化掌握。从学习的角度角度,理实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然而,从目前实际来讲,部分教师对实践并不关注,在传统模式下就缺少实践,在学生自学模式下,也缺少实践,如此一来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自学效果。
        第三,合理评价。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降解,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知识由教师传递给学生,教师能够准确把握重点,针对性突出,让学生可以尽量全面形成掌握。

而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缺少了教师的引导,不同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并不一样。因此,就需要合理评价,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成效,明确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学生的学习短板予以补强,提高自学效果。

三、实现小学数学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一)基于问题清单实施自主学习
        要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展开自主学习,可以对问题清单这种方式进行运用,通过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学习。问题清单导学,就是立足教学内容,事先设计相应的问题,编制成具体的清单,在课堂上通过清单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学,对相关的知识形成探究。在设计问题清单的时候,需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从简单到困难层次化设计,秉持多项原则,构建起合理的问题清单,由此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针对“因数与倍数”这部分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因数?2.什么是倍数?3.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4.数字5和30有什么关系?5.数字40的因数有哪些?6.在50以内,数字2的倍数有几个?依照这样的形式,从理论概念到实践思考,分别设计不同形式和难度的问题。在设计好问题之后,将其打印出来,形成问题清单。到了课堂上,将问题清单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清单上的问题,对课本教材展开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切实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构建小组合作指导学生自学
        除了问题清单导学这种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这种形式来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在分组上予以关注,秉持层次化理念,按照学生的不同数学水平,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具体来说,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时候,可以从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这些角度出发,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然后将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构建成学习小组。然后,针对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比如对于多边形面积这小节知识展开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从基础知识、计算实践等方面出发,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到了课堂上,根据事先做好的分组,将学习任务下发给各个小组,教师指导小组成员合理分配任务,然后合作进行学习。在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学习后,由教师引导各个小组展开评价,指出学习中的不足,然后予以改进。最后,由教师针对数学知识予以归纳总结,强化学生的理解掌握。
(三)创设趣味活动驱动学生实践
    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展,不能局限于理论化的知识学习,还应该关注到课堂上的实践练习,让学生有效实践,这样也属于自主学习的一个环节。通过实践,能够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化学习的效果。首先,可以创设游戏,开展实践。比如,教学圆柱和圆锥的时候,需要让学生对圆柱与圆锥的特点形成理解,并且要理解表面积的具体计算方法。在课堂上,就可以构建“动手做一做”的实践游戏,让学生利用草稿纸、胶水等材料,按照一定的条件要求,制作圆柱或是圆锥。通过这样的实践游戏,就可以让学生对圆柱圆锥这部分知识形成切实理解。其次,可以结合生活构建实践,在课堂上,基于生活素材或是资源,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活动,在其中渗透数学知识,指导学生有效实践练习。比如,教学扇形统计图的时候,就可以立足学生兴趣爱好,构建“统计班级学生兴趣”的活动,并通过扇形图统计结果。

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需要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可以立足问题清单、小组合作与趣味活动,以生为本创新数学教学,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让数学教学达到理想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树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科学咨询, 2018(11):114-114.
[2]杨非,闫立娟.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才智, 2018(14):131.
[3]张洪波.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讨[J].东西南北:教育, 2019(9):0254-0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