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职业院校生源参差不齐、复杂多样,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创新心理育人工作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引言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流派,其目标是构建个人、团体和社会发展的优势,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完善且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对个体和团体如何在良好条件下发挥个体的潜能、优势和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1998年,美国前任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首先明确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在2000年1月的《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刊登“积极心理学”专刊。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旨在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从而提升个人的能力素质和获得美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不同于传统心理学重视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专注于对个体自身研究和培养。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预防的理念,预防来源于个体、团体和社会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自身具有可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包括:自信、勇气、希望、诚信、毅力和洞察力等,是心理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突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适应这种转变,改革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引进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实际上,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存在有自卑、自负并存的情况。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在学习成绩以及家庭方面存在压力所导致的,另外则是一部分学生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与侵害,从而出现为了掩饰内心自卑而表示的过分自负的情况,矛盾复杂的情绪是导致心态不平衡的主要原因。(2)依赖感与孤独感。高职院校学生同样也容易陷入依赖感与孤独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导致学生的依赖感与孤独感都会显著提升。另外,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自我统一的特殊时期,内心会被冲突、不安所笼罩,所以内心的不安也会显著增加。在特殊的阶段,往往无法通过情感来进行迁移,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3)网络依赖。网络依赖是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研究显示,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挫败感较强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会促使其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获得满足,从而导致长期沉迷网络的问题,甚至一部分学生会丧失基本的交际能力,出现交际障碍的情况。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现状
在当前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云班课平台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翻转课堂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也能够让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因此,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在实践的教学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这就让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渠道,开展更为多元的互动,更精准地解决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更精准的解决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然而,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探索,来完成课前导入阶段知识点的学习,进而致使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讨论效果大幅下降,无法真正体现翻转课堂的效率优势。
四、高职院校入学新生心理困惑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新入学的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是专业学习,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和困惑。
常见的问题有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以及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差等,加之学习成绩不理想、效率低以及学习压力大等,导致对所学的专业缺乏认同感,纠结于3年后是否要转本、能否顺利转本。同时,人际交往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比较大。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到与同学以及舍友人之间的人际交往,而且还涉及到家庭关系以及恋爱关系等。通过调查发现,宿舍矛盾让很多学生感到烦躁,对于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不知所措;为数不少的学生非常在意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与特别有个性的同学在一起不容易相处,而且会感觉非常郁闷。值得一提的是,对恋爱也会感到非常好奇,幻想着自己能够在大学期间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又怕老师和家长知道。这是大一新生面临的客观问题,同时也是他们内心最为纠结的事情,时刻困扰着他们。
五、相关措施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要坚持内容为主、形式多样的原则,努力为学生心理健康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首先,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网站,开通微信、微博、电话等各种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形成由点到面网络教育渠道。其次,发挥校园文化的隐形功能。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3]优秀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的塑造,发挥文化涵养人的功能,围绕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打造高职学生特色心理文化品牌,定期举办心理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心理情景剧表演大赛、学生家长畅谈会,开展“525心理文化节”等一系列相关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消除心理困惑。最后,丰富实训基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要与相关实习企业对接好学生心理发展动态,企业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心理需要,开展实习生交流会、安全教育专题讲座、
(二)树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当前问题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包含3方面:首先,对于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用积极手段进行有效干预,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其次,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引导其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成长成才过程中困惑。最后,引导全体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走向更加积极的人生。NossratPeseschkian认为,“治疗并非以消除患者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种种能力”。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运用积极手段进行干预或者治疗,挖掘学生自身的优势和潜力,运用其自身的优势,解决其心理问题。
结束语
交际心理学是构建高职院校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与前提,通过科学应用,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模式,可以达到提升教学成果的效果。除此之外,通过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强化品格教育,也可以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韦链.心理素质提升目标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智库时代,2019(20):134-135.
[2]何科英.试论自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智库时代,2019(18):256-257.
[3]孙文艳.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成教思政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9(17):121-122.
[4]侯宇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体验式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4):153-154.
[5]田宇苏,李三中,陶佳佳.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9,34(0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