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何文青
[导读]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根据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所提出的新诉求
          摘要: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根据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所提出的新诉求,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促进语文教学质量与有效性的提升,从而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首先,教师应该革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度;其次,教师应将语文知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与消化,语文教师应设计情境化的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应注重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角度开展分析,探索提升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语文教学;情境教学;因材施教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语文知识的教授,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教学问题,譬如一些教师并未对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了解和研读,他们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不够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独立探究能力还有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有些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引导学生以自由阅读的方式阅读文本,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不利于使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不利于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并且在完成课后习题的时候,学生并不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解决。那么,教师在具体开展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的时候,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笔者就据此来与各位同仁进行探讨,以期本论文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开展提供可借鉴意义。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在素质教育理念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将课堂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唯一的知识传输点,学生往往被动地学习课堂知识,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把课堂安排得非常紧凑,导致很多知识学生无法很好地吸收。通过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填鸭式教学法无法提高课堂效率,学习成效通常事倍功半,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必须要创新模式,引入课堂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获取语文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待到教师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对应的课堂情境。作为语文教育的辅助工具,必须要保障情境设置的合理性,让学生通过情境内容初步认识到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授《北京的春节》这一部分的知识时,笔者在课堂的导入环节首先询问学生:“同学们,我们都喜欢过春节,能不能跟老师分享一下你们过春节的感受?”随后,在学生自由讨论完之后,鼓励学生发言,并用一个词汇来进行概括。最后,笔者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题眼:“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北京人是怎样的过春节的!”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教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课堂进行深入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感。
         二、将课本中的知识生活化,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教师只有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活学活用。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根据生活化的规律,来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活动。随着课改理念的深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教育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一般来说都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中有很多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因此,想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师首先可以从语文课本出发,以此为基础来对课堂进行安排。除夕之外,教师应注意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并不是指教师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而是以课堂为依托,以情境为支点,给学生创造一个如同生活般的生活情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践行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授《马诗》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就为学生布置了一项生活实践活动的作业,指导学生在自己生活的社区中找一找古诗词的应用现象,并提示学生可以从小区中的告示栏还有张贴的广告中进行寻找,还可以采访自己社区中的熟人,询问他们最喜欢的诗人以及诗句有哪些。这样的生活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以新型的作业形式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增强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创设情景化的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电子媒体正变得越来越先进和便捷,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的优势,震撼的视觉感官效果,和谐的聆听效果,使抽象化为比喻,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所谓情境是指人们使用工具和对象,根据真实环境人为地创建特定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环境中学习。获取更多与知识相关的经验,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旨在使学生通过汉语教育学到更多知识,从语言学习中获得更积极的情感。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引入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可以达到过去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创设情境化的问题来吸引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和思考。通过问题的从易到难来引导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楼兰之死》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首先,笔者向学生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楼兰古城的故事吗?(利用PPT为学生展示楼兰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看到这样的图片你们有哪些感受,能不能用三个形容词来概括一下自己的想法。”随后,在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之后,笔者又进一步向学生进行提问:“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楼兰古城覆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你们对于土地沙漠化这件事有什么样的看法呢?”通过逐渐深化的提问方式,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四、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构建全新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评价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现代的评价要求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把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还可以把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教师应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主动参与课堂的评价活动,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是需要教师长期探索和实践才能够看得到成效的事。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指导过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这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应坚持素质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栾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
[2]马艳萍.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7(03).
[3]陈燕珠.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18):157-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