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和机械练习为辅。在这种单一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学习兴趣持续低迷,学习效果极其不佳,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是十分不利的。对此,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这一现状,教师就需及时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做到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准确把握语文学科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与学生发展以及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环节进行及时地优化调整,从而促进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元教学 有效策略
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为了进一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要能够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及时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从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合作探究,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激励评价,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等三个层面切入探析如何实施有效教学促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发展。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下,教师往往在教学中“主宰”课堂,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学生在长久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丧失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置身文本中探析语文知识,能有效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给学生呈现网络搜集的恐龙照片,同时给学生播放关于恐龙介绍的纪录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产生探究兴趣,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看到这一课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有的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恐龙能飞上蓝天呢?它是怎样飞上蓝天的?由此,教师就可以趁势导入新课学习。又如,在教学《猫》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话题,唤醒学生的既有认知,愿意与同伴交流:“你喜欢猫吗?你养过猫吗?你见过最漂亮的小猫长什么样?你为什么喜欢小猫,能举了例子说明吗?”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引导学生打开话匣,与同伴分享交流。
二、开展合作探究,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是师生互动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问对阅读授课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掌握。素质教育理念倡导教师要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提升放在首位。
这样,在课堂授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同桌两人互相提问交流,在互动讨论中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比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以互问的形式阅读,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我让学生分小组领取学习任务,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段落研读。首先,每个小组都要在预习过程中对整体文章有基本的了解,自行解决基本问题;其次,针对本组内的负责的段落,小组要能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教师解决一切可能在课堂上遇到的提问;最后,在课堂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可以针对自己小组的问题对负责组提出问题,在同伴互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说一说自己的见解,在营造问题氛围的讨论交流中促进学生知识增长。
三、注重激励评价,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在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诵读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学生听说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推促意义。传统的语文课堂中,仅仅靠课堂的有限时间让学生练读是不够的。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文本阅读为载体,组织开展有效的诵读比赛,鼓励学生在课下练习各式题材的文章诵读,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在专题课堂中展示,并有效创建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着力学生朗读文本给予针对性评价,以推动学生进步。
比如,教师可以将诵读作为课外任务引导学生在小组成员的督促下在早读课或其他时间段内完成,在小组诵读中让学生发现同伴诵读的闪光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互相监督的过程中提升进步。教师还可以制定某一经典课外读物让学生练习诵读,课堂上开展比赛让学生竞赛,针对学生的朗读成果,教师还可以适时根据诵读的内容给予有针对性地评价,引导学生进步,比如学生读的好,好在哪里?哪里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做出评价,让学生明白进步的方向。
综上所述,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素质教育理念从不同的教学方面入手探析语文课程的有效构建策略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推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能够在平时提升自我修养,领会吃透课程标准,同时还要能够创新教学模式及时改进教学行为以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知识探究中,在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彰显中获得教学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俊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甘肃教育,2017(06):85.
[2]夏保全.多元教学开启小学生语文学习新天地[J].学周刊,2015(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