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职业院校数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为研究维度,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对当下使用率较高的高职数学教材进行吻合度分析。得出高职教材内容围绕基础知识全面展开,可提升学生整体文化水平;知识点没有深入探讨,重数学方法学习;重程序化思维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轻常用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应用。研究结论可为教材不断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高职数学教材;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吻合度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比较混乱,比如高等数学教材,现已问世的高等数学教材都局限于传统学科体系[1]。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遍化,教学方式的现代化,高职数学作为理工科类的基础工具学科,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部分。研究当下使用率较高的高职数学教材与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的吻合情况是非常有意义的。以职业院校选用率较高的教材,侯风波主编的《高等数学》中导数为例,对高职数学教材的表征进行研究分析。
1 职业院校数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
利用文献查阅的方法,重点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学生培养目标为关键字进行搜索资料,选择了权威信偏高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方案。总结发现,高职院校数学课培养学生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是以培养职业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但是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除了具备职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而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职数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理工科类、经济管理类、部分医学类等方面的学生的职业文化素质,比如医学类学生在撰写病历时数学单位的规范,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银行业务、保险等方面的工作,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处理一些经济最优问题,这就需要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优化问题。
1.2为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要达到高素质的目标,专业技能务必高强。而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都需要以普通文化课程为基础,高职数学基础知识显得更为突出,甚至有不会数学,就一定不会专业的现象发生,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编程时必须掌握矩阵的基础理论;建筑施工专业的学生在测量计算过程中必须掌握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
1.3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数学课程以“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其中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应用能力,数学软件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文化的融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交流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帮助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助于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向。这些都在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完善综合职业能力,最终成为既具备职业技能,又拥有职业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 高职数学教材在数学课程学生培养目标方面的表征
2.1 围绕基础知识全面展开,可提升学生整体文化水平
导数是高中已学习过的内容,可是仅仅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概念和计算,对于知识的来源和应用只是一带而过。该教材在此基础上加强了知识的来源的分析、应用探讨,特别是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分析。同时,还增加了帮助理解导数的一些内容,扩宽了导数部分应该有的其它内容,且大部分都是略提而不深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与数学相关的学科知识,可帮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原来基础之上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
2.2 知识点没有深入探讨,重数学方法学习
导数一直充当着基础功能的作用,该教材导数部分重点讲述了导数部分的基础知识,而且仅限于一元导数,掌握了这部分的基本定义和求导法则之后,学生就自然会二元及以上的导数。同时,还讲解了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反函数求导法以及三种求导方法的具体计算等基础内容。除此之外,在知识应用中偏向于数学方法的学习,而不是知识点的深入分析。这些知识内容和数学方法可以为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3 重程序化思维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轻常用数学思维能力的应用
通过学习教材导数部分求导计算的程序化思维和导数产生的极限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逐步形成了就业岗位上需具备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材每个章最后一节内容都是讲解如何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计算本章节需要计算的语句和示例,在信息化办公时代,读书期间就开始学习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数学中大量繁琐计算的问题,这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应用案例中渗透有数学建模的思维,学生可以自主开放式的思考,提出自己的建模思维。这一些列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但是在导数部分没有体现数学常用的分类讨论思维,对于必要的逻辑推理也仅仅是略带而过,没有体现让学生形成全面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沈澄.中美高等数学教材的对比研究与借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2018(11):47-50.
[2]刘兰明,霍丽娟等.新时期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应发挥的基础性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2019(08)5-8.
[3]李晓延,付万荣.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职业素养培养探索--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宁夏教育,2020(0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