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无线网络CU/DU部署方案探讨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姚京
[导读] 摘要:5G与现有4G相比,在网络架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国内5G网络商用拍照的发放,5G网络离我们越来越近。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  430023
        摘要:5G与现有4G相比,在网络架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国内5G网络商用拍照的发放,5G网络离我们越来越近。对于5G网络提出的CU-DU架构进行深入研究,提前做好网络建设准备,这对于5G网络建设和4G网络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5G无线网络CU/DU部署方案进行探讨。
        关键词:5G;CU;DU;方案
        1 5G网络CU/DU划分方案
        相对于4G无线接入网(RAN)的基带处理单元(BBU)、射频拉远单元(RRU)两级结构,支持5G新空口的gNB可采用集中单元(CU)、分布单元(DU)和有源天线单元(AAU)三级结构。原BBU的非实时部分将分割出来,重新定义为CU,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主要包含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和无线资源控制(RRC);BBU的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和原RRU合并为AAU,主要包含底层物理层(PHY-L)和射频(RF);BBU的剩余功能重新定义为DU,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包含无线链路控制(RLC)、介质访问控制(MAC)和高层物理层(PHY-H)等。5GRAN的CU和DU存在多种部署方式。当CU、DU合设时,5GRAN与4GRAN结构类似,相应承载也是前传和回传两级结构,但5G基站(gNB)的接口速率和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当CU、DU分设时,相应承载将演进为前传、中传和回传三级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5G网络建设角度来看,在5G网络商用初期,RAN网络部署将以宏站为主;随着5G规模商用,将呈现宏站和室分基站分场景部署的局面。5G接入网云化将推动CU、DU和AAU分离的大规模CRAN部署。按照3GPP组织最新研究进展,CU和DU在低层的物理层分割存在多种方式,典型包括射频模拟到数字转换后分割(选项8,CPRI接口)、低层物理层到高层物理层分割(选项7)、高层物理层到MAC分割(选项6)等,其中选项7又进一步可细分。
        在3GPPRel-15阶段针对SI阶段的研究结果选择了Option2作为后续标准化的方案。在该方案中,在CU和DU之间新定义了一个F1的新接口,用于传输控制面配置信息、用户信令以及用户面数据等信息。在CU内部控制面和用户面在部署时也可以分离,以满足不同类型业务对于时延和集中管理的差异。标准中定义CU-CP和CU-UP之间的接口为E1接口。一个逻辑DU可以支撑多物理小区,但是逻辑上只能属于一个CU,为了可扩展性考虑能分别为CU-CP和CU-UP提供多个传输点。其中Option1到Option4被定义为高层的划分方案,而Option5到Option8被定义为底层的划分方案。在Rel-15WI阶段开始时确定了Option2-1作为高层划分方案的标准化对象。而对于底层切分方案,3GPP没有标准化任何一种划分方案,由厂家在部署中实现决定。CU与DU作为无线侧逻辑功能节点,可以映射到不同的物理设备上,也可以映射为同一物理实体。CU/DU合设部署方式在4GLTE网络中已广泛采用:
        部署规划、运维管理简单,缩短建设周期;
        可节省网元,降低部署成本,具备成本优势;
        且能较好满足不同类型业务的综合需求,包含5GeMBB大带宽业务和URLLC低时延业务(无需中传)。然而,CU/DU合设方式在多小区连接协作(Comp)、双连接时的传输迁回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传统的CU/DU合设相比,CU/DU分离架构下,CU集中部署,可以连接多个DU。CU/DU分离能进一步改善eMBB场景下的性能:移动性优化:切换信令和切换时延减少,邻区管理更简单;小区协作:适合宏微和高层协同,如负载均衡、干扰协调等;数据分流锚点:有助于避免NSA组网双连接场景下的数据路由迂回,而SA组网无路由迂回问题;CU云化集中部署后,具备池化增益,且能自动弹性收缩。
        CU/DU分离架构带来上述优势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挑战:DU难以实现虚拟化,CU虚拟化目前存在成本高代价大的挑战;分离适用于mMTC小数据包业务,但目前标准化工作尚未启动,发展趋势还不明确;不能满足URLLC场景的时延需求,此时,需要CU-UP功能进一步下沉到DU处;信令时延增加;设备成本和运维管理复杂度增大;CU集中后对可靠性要求高等。因此,在架构选择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结合CU/DU分离和合设各自的优缺点进行选择,差异化部署。从长远看,视业务应用的需要再逐步向CU/DU/AAU三层分离的新架构演进。因此要求现阶段的CU/DU合设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易于分解,方便未来实现CU/DU分离架构。同时,还需解决通用化平台的转发能力的提升、与现有网络管理的协同、以及CU/DU分离场景下移动性管理标准流程的进一步优化等问题。设备厂商在DU和AAU之间的接口实现存在较大差异。在部署方案上,目前主要存在CPRI与eCPRI两种方案。采用传统CPRI接口时,前传速率需求基本与AAU天线端口数成线性关系,以100MHz/64端口/64QAM为例,需要320Gbps,即使考虑3.2倍的压缩,速率需求也已经达到100Gbps。采用eCPRI接口时,速率需求基本与AAU支持的流数成线性关系,同条件下速率需求将降到25Gbps以下,因此DU与AAU接口首选eCPRI方案。
        2 5G网络CU/DU设备实现方案
        在设备实现上,CU和DU可以灵活选择,即二者可以是分离的设备,通过F1接口通信;或者CU和DU也完全可以集成在同一个物理设备中,此时F1接口就变成了设备内部接口,如下图所示。CU之间通过Xn接口进行通信。
 
        5GCU-DU架构会存在两种设备型套:BBU设备和独立CU设备。其中,BBU设备一般基于专用芯片采用专用架构实现,可用于CU/DU合设方案,同时完成CU和DU所有的逻辑功能,或在CU/DU分离方案中用作DU,负责完成DU的逻辑功能;独立CU设备可基于通用架构或专用架构实现,只用于CU/DU分离方案,负责完成CU的逻辑功能。
        3 5G网络CU/DU部署方案
        DU物理设备型态是BBU设备,其部署位置也和现有的4GBBU类似,一般部署在接入机房(即站址机房和4GBBU共机房),近天面部署。这样做的一个好处为,可使用短距高速光模块,以降低部署成本。此外,和4GBBU共站址机房的另一个好处是便于后续4G/5GBBU融合及4G5G协同技术的引入。传输网可分为三级架构:接入环和核心环,相应的,CU部署位置也有四种:接入机房、汇聚机房、骨干汇聚机房和核心机房,如下图所示。
 
        不同部署位置特点如下:(1)接入机房:和现有的4GBBU部署位置类似,建议使用CU/DU合设方案(即使用5GBBU设备),CU管理和其同框的DU通过机框背板通信,时延基本可忽略。(2)汇聚机房:CU所辖区域面积适中,如小于40km左右,CU管理数十个到上百个DU,CU与DU间通过传输网(如PTN)进行数据交互,时延大约在数百微秒量级。(3)骨干汇聚机房:CU所辖区域为地县级,如小于100km左右,CU管理数百个DU,CU与DU间通过传输网进行数据交互,大部分时延能控制在3ms以内。(4)核心机房:CU省级集中,需管理数千个DU,CU与DU间通过传输网进行数据交互,但时延较大,恶劣时能达到10ms量级。实际中,CU的部署位置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对无线性能的影响及部署的工程可行性和性价比。对无线性能的影响:(1)对eMBB业务(增强移动宽带业务),为了保证5G的无线性能和时延要求,CU与DU间的单向时延最好控制在3ms以内,因此比较上述4种CU的位置,当CU部署在核心机房时,不能满足时延要求,而CU部署在接入机房、汇聚机房和骨足时延要求的。(2)对时延极其敏感的URLLC业务,如空口数据面时延需要控制在0.5ms以内时,CU只能部署在接入机房才能满足时延要求。对部署施工和性价比的影响:(1)由于核心机房条件非常好,且5G核心网设备多会采用虚拟化架构,因此CU部署在核心机房便于CU虚拟化和池化,部署最为便利且性价比高。(2)对骨干汇聚机房和普通汇聚机房,由于CU虚拟化后对机房条件要求较高,如面积、供电和环境温度等,CU部署在骨干汇聚机房时施工难度较小,且池化规模较大。此外,由于CU和DU间需要数据路由,传输网的层3功能需要和CU部署在同一位置级别,因此CU部署在骨干汇聚机房时,对传输网的压力也较小。而部署在普通汇聚机房时,施工难度和传输改造难度相对较大。(3)当CU部署在接入机房时,由于此时采用一般CU和DU合设的BBU设备,对机房的环境适配性较好,因此部署难度和4G部署BBU相同,对机房条件无额外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对业务时延要求较高时,可考虑部署在接入机房,采用合设设备,对时延要求满足较好,且部署难度较低。而当对业务时延要求较低时,可考虑接入机房或骨干汇聚机房,在这两个位置部署,能满足时延和性能要求,且更具实际的工程可行性。
        参考文献:
        [1]NR——3GPPTR38.801
        [2]NR——3GPPTR38.8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