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罗 杰
[导读] 遵循科学合理的准则。
        摘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准则。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正处于发育的时期,在训练的过程中若是训练的手段使用的不合理或者训练强度不适合,都会对学生的训练效果造成不良影响。田径训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若是安排的不合理会致使学生的身体发育受到损害。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准则,这就需要老师科学合理的掌握训练时机以及训练强度、训练方法,让学生的训练效果显著的提升。本文基于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的研究
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对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工作的不断关注和重视,对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选择策略”这一话题成为了体育教育行业关注的焦点。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必须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以保证体育教育事业能够朝着积极、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建立正确田径认知
        为加强对初中田径教学训练的强度控制,防止出现强度过大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出现身体健康情况,或者强度过弱不能在体育课程时间内实现初中生身体的锻炼的目的,丧失田径训练的意义。从而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师生对待田径课程的认识,双方都应该充分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课程中相互配合,共同探讨,保持恰当运动强度的同时又能保障健康和轻松。
二、完善训练体制,提升田径训练水准
        完善的训练体制是推进初中田径训练规范化的保障。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中,学校需要注重田径训练体制的构建。第一,需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开展,协调体育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联,同时适当的丰富田径训练的内容,让学生的身体可以得到放松,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第二,加强体育教师的田径训练规划,同时融合初中生的整体身体状况剖析规划的可行性,需要注重规划的落实,以此来保障训练强度,提升田径训练效果。第三,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丰富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训练能力和水平,为提高学生的训练成绩奠定基础。
三、完善学校体育田径教学训练体系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体育运动学校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体育田径教学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章可依,需要体育教师加大对学校体育田径教学训练体系的构建力度,通过构建系统、全面的体育田径教学训练体系,有利于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对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科学把控。

为了确保体育教师能够严格按照田径训练制度的要求和规范,科学合理的指导学生的体育训练工作,体育田径教学训练体系在制定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结合学生们的理论课程外,还需要有效的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确保制定出来的体育田径教学训练体系能够适应每一个学生的训练需求,与此同时,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体育田径教学训练体系的应用效果,需要体育教师在运用体育田径教学训练体系的过程中,在有效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全面提升所有学生运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体育田径教学训练体系的制定让完善,对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关于这一策略的落实,一定要引起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四、养成良好运动习惯
        良好的运动习惯是帮助学生不断挖掘身体运动潜能,调动身体协调并进一步刺激大脑和心灵进步的有效手段,因此对于初中田径教学中存在的训练强度不恰当问题,解决的措施也需要关注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只有在良好习惯的支持下,学生才能够养成良好的肌肉记忆和意识,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应对教学强度。
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训练计划
        在实际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之前,教师需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身体素质水平及其在田径运动中的实际学习需要等。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合理制定田径训练计划。例如针对身体素质相对较差,且缺乏较高田径技能的学生,在制定田径训练计划时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田径学习兴趣为主。为此,教师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积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生动形象的动态教学视频,向学生详细讲解田径运动项目内容、具体规则与运动方式等基础知识,在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增强其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实际训练中,教师则应当从难度较低的基础性田径项目入手,在向学生示范讲解标准的田径动作、运动技巧后,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引入各种趣味性强、实践性强的田径体育游戏,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真实意愿将其分为不同小组后,组织学生进行田径障碍赛跑等游戏活动,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依次完成跨栏、接力赛跑、推铅球等田径项目,最先抵达终点的小组获胜。获胜小组可以得到教师的相应奖励,在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过程中,教师先由低强度、低难度的田径训练内容入手,适度控制训练量,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田径运动能力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完善田径训练条件
        初中学校要加大对校园体育设施配备和环境建设的投入,改善过去训练器械不齐全、环境落后的不利局面。严格按照不同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训练所需的标准进行改造与重建,引入智能化的辅助设备,让师生在田径课程中能够时刻监测到运动的强度,实现强度控制,形成轻松良好的教学氛围。
结束语
        田径教学训练作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初中生有效的开发身体潜能,养成良好的体育思维和运动习惯,初中生正处在快速发育时期,及时和恰当的体育教育与引导显得尤为关键。对于初中田径教学训练来说,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训练量过大和过小,导致学生受伤或出现抵触情绪,不利于顺利开展田径教学工作,因此如何控制强度成为工作重心。
参考文献
[1]陈磊.初中体育课程与趣味田径教学法的有机结合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105+123.
[2]蒲彦波.解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措施[J].田径,2019(12):5-6.
[3]顾秋竹.探析初中田径教学短跑项目中的力量训练[J].才智,2019(30):144-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