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期发展的要求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成为当前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展教学方式的创新,始终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和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因此,本文首先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就如何实施高中体育课堂核心素养展开对策研究。
关键词:高中体育 核心素养 现状 对策分析
高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影响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性格塑造和道德树立的重要时期。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高中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通过体育学科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体育运动中塑造健康的行为和体育品格。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传统应试教育在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许多学校将学生的升学率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因为这关系到学校招生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体育学科不在高考考试科目范围内,因此,很多学校将体育课程进行压缩,很多上课时间被语文、数学等主科所霸占,学生体育课运动的时间被严重挤压。同时,由于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很多运动项目被取消,对体育学科教学质量不做过多的要求和评价。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高中体育课堂 的教学效果被大打折扣。
2.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不高
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一方面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导致很多学生注重对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体育项目的运动。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学科不受重视,学生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没有经过系统的锻炼和学习,再加上体育课堂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很导致多学生对体育运动提不起兴趣。学生认为高中体育课程可有可无,对体育教学更是“不感冒”,体育运动过程也是处于懒散的状态,这样的学习心态,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锻炼。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分析
1.构建翻转课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停留在老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中,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旧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反而被动的接收和自我消化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将翻转课堂引入高中体育教学中,改变了传统高中体育教学中老师将体育知识在课堂进行讲解和示范,要求学生在课后练习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体育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利用微课、体育教学智能平台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练习、自主纠错和合作锻炼。通过将翻转课堂引入高中体育教学,能够有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这一要求,能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并不断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自己的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
2.优化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很多课程内容还是延用过去的教学内容,其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内容单调、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认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乏味,课堂教学往往就是通过跑步和自由活动展开,缺乏教学内容的新颖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内容的创新,导致学生的上课活动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对运动提不起兴趣,严重影响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因此,作为高中体育教师要首先从教学内容上入手,可以将优秀的体育运动精神纳入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以体育运动员为榜样,树立公平竞争、敢于拼搏、坚持到底的体育精神。如将中国“女排精神”融入体育教学中,通过给学生讲解女排在比赛过程中坚韧不屈的拼搏精神,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体育精神的魅力之处。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拓展课,或者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组织相应的体育特色课程,如网球课、足球课,尽最大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味蕾。或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比赛,将最近比较热门的体育赛事引入实际教学活动中,在班级与班级之间展开比赛,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关注。
3.创设情境,实施趣味化体育教学
体育运动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运动的活动中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情感和认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比较重,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教学情境,通过小游戏和情景创设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例如,在提高学生奔跑能力的训练中,教师让学生手拉手连成圆圈,学生用一、二报数的办法分成两组,当一组做障碍物时,二组学生围绕一组学生做曲线跑,当二组学生做障碍物时,一组学生做曲线跑,并且可以在练习过程中增加运动项目,两组交替练习,对使用时间最少的小组进行奖励。通过这种游戏化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有效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4.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在我国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被语数外等主科所占据,学生运动比例严重不足,而体育运动应该是一种生活化和常态化的项目,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学来完成身体素质的锻炼。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应该增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育运动,将体育运动与课余生活相融合,在家长的监督和教师的引导下,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运动理念。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不断推进,体育学科的教学观念也在进行不断变革,以期能够适应当前教学任务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加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融合,使教学内容更具丰富性和趣味性,并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运动的习惯,让学生体育运动常态化、日常化,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颖,许东霞.高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机制与途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02):65-66.
[2]王若愚.核心素养理念下体育课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6):5-6.
[3]周学东.谈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J].甘肃教育,2020(04):96.
[4]刘山.体育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要点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01):111-1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