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监测、疏导及预警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龙嫦娥
[导读] 摘要:监测,及时发现因突发事件形成而产生的网络舆情;处置,迅速采取措施对舆情进行控制与引导。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赤峰工务段  内蒙古赤峰市  024000
        摘要:监测,及时发现因突发事件形成而产生的网络舆情;处置,迅速采取措施对舆情进行控制与引导。迅速、合理、妥善地处置,能够尽可能地规避此类事件的负面影响,使得公众的观点看法趋于理性,避免带来更恶劣、更大范围的影响。本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疏导及预警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疏导及预警
        引言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民数量逐年增加。各种新兴的互联网应用,比如BBS、论坛、博客、QQ空间以及微博的出现,新媒体已经成为网民表达情绪、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体渠道,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思想文化信息,传播社会舆论的新兴平台。
        1网络舆情发展
        互联网易成为极端言论与泛娱乐化的集散地网络舆论开始向思想理论、社会政治这些深度问题来渗透,同时网络没有把关人的存在,又给一些极端言论提供了宣传的平台,包括宪政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在互联网平台上尤其活跃,试图左右舆论走向、造成社会思想文化的混乱、损害政府形象。同时网络舆论泛娱乐化倾向也逐渐显现,网络恶搞事件频繁发生并且逐渐把矛头指向社会主流文化以及时政敏感地带,甚至出现不尊重英雄模范人物和革命英烈的事件,挑战社会良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疫情爆发期间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
        除了受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网民数量急速增加的客观环境因素影响,疫情防控期间,舆情管理同样面临海量信息工作量的挑战,承担着疏导公众情绪的社会责任。然而,官方媒体信息更新发布慢,叙述方式枯燥难懂,传播性较低;主流媒体(新浪微博、腾讯新闻等)信息量大,管理困难;新型媒体(快手、抖音等)蓬勃发展,信息来源途径广,但可信度却不高。以微博为例进行分析,第一,微博注册门槛低,人人都可以是博主,发送信息。话语权的下放容易导致传播话语权的滥用;第二,针对用户发布的信息,平台缺少审核环节,或仅仅通过人工筛查、线上举报和官方辟谣等方式过滤不实信息,无法应对海量的信息工作量。为谣言制造了发挥和蔓延的空间。截至2019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6.48亿,占网民总体的75.8%。根据快手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1月20日至1月31日,快手肺炎防治频道点击量突破30亿次;疫情直播累计超过10亿人次观看,新兴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容忽视。大量信息的涌现,会为谣言滋生提供空间。微博热议“某药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浏览量突破16亿。某药一夜脱销,全部抢光。不实信息四处蔓延,模棱两可的观点以讹传讹。这些不实信息,小则引起观念误导,影响公众认知,大则扰乱社会秩序,严重危害社会生活。舆情管理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防止谣言四处蔓延,引起恐慌扰乱社会;另一方面,发布权威信息,及时有效,公开透明,疏导情绪,平稳过渡特殊时期。这也要求舆情控制的管理者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3网络舆情的监测
        首先,在网络舆情监测中的应用,要重在日常、重在平时。不能等到重大公共事件爆发再开始进行舆情的监测,而是要注重平时的监测,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收集互联网平台的日常数据信息,对看似微小的、琐碎的舆情进行分析研判,根据“报网微端屏”各个平台日常舆情信息情况设立台账,实时监测,分析其信息日常的传播情况、影响范围,划定其日常舆情的常态,从而通过对比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其舆情的非常态变化,提高舆情监测的精准度和监测效率。第二,大数据的监测要符合网络舆情的时效性和多变性,实时进行监控。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使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极快,必须利用大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测与信息筛选,防止不良信息大范围扩散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到网络舆情的多变,容易产生舆论异化或舆情反转,要通过大数据的实时分析与挖掘,进行信息调控与政策调整,提高舆情干预的效率与效果。


        4网络舆情治理疏导及预警
        4.1治理工作的政治性
        网络舆情与一般的网络舆情最大的区别是其指向的客体与关涉的对象带有较强的政治性,即主要指涉及政治理论、政治实践,国家体制、制度,主流价值观、网络主流文化、网络社会思潮等的舆情。对这类舆情应对不当会对我国建设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也因此,新时代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带有鲜明的政治性。除了要加大主流网络舆论宣传力度,积极驳斥、引导各类“错误思潮”,维护马克思主义在领域的主导地位外,还要化解那些诋毁国家,诋毁共产党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制,造谣污蔑烈士、历史、领袖等的不良网络舆情。其治理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良好的网络政治生态环境,保障我国的政权稳定、政治安全,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4.2治理内容的综合性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网络舆情治理的内容也呈现出综合性。首先是舆情本体,即以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形态传播以及以舆情事项描述、网络评论、官方定论等形式呈现的网络舆情,既包括各类社会思潮,也包括其他关涉我国政治体制、政治法律制度、主流价值观等的观点、网络论争等。其次是物,即领域内外各种资源,包括网络舆情治理的机构设施、舆情监测预警的软硬件设备以及相关资产等。再次是人,即既作为治理主体又作为治理客体的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从事网络舆情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网民等。党和政府机关要努力整合领域内外各种资源,增强舆情工作人员的监控、引导能力,加强对网民的教育,促进新时代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
        4.3坚定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
        要增强网络舆情安全工作的领导权,提升网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对网络空间的引导,培养意见领袖,传播正能量,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引导,倡导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让网络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要巩固网络舆情工作的领导权,及时揭露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及时表明底线与态度,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4.4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约束,落实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互联网企业既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又是网络技术的提供者和受益者,要把社会价值和企业效益结合起来,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严格落实政治家办报要求,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管控,坚持媒体信息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公正性,确保网络舆论的正能量和网络媒体导向的正向性。
        结束语
        现阶段加强网络舆情安全治理主要靠外部的监督与管控。要加强信息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变革,提升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管控能力,创新价值传播理念和媒介传播方式,培养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人才,提升话语管控的新颖性和主导权,使与网络舆情安全相关联的舆情、大数据技术信息掌握在国家层面。
        参考文献
        [1]李崇洁,廖冬梅,徐倩,钟德伟,朱土凤.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研究——地震科学,2019,37(S1):98-101.
        [2]徐红.浅谈网络舆情预测方法[J].科技与创新,2019(23):60-61.
        [3]孙骏.基于聚合度热点适应机制的网络舆情大数据收敛算法[J].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06):47-51.
        [4]马晨光,赵天宇,吕小勇.基于社会景观的现状评价与振兴策略[J].建筑学报,2019(S1):8-13.
        [5]潘慧慧.新媒体时代高校领导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今传媒,2017,25(11):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