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塔楼预留施工缝后闭合施工技术 段鸿川 王安平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段鸿川 王安平
[导读] 摘要:从各城市及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来看,现状大都市都呈现入市房地产企业较多,逐渐外外环郊区扩建的趋势。
        中建八局三公司  重庆  400000
        摘要:从各城市及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来看,现状大都市都呈现入市房地产企业较多,逐渐外外环郊区扩建的趋势。同时各房地产企业为了进一步减少施工成本,做到利益最大化,均会从设计、施工等各方面考虑措施。其中不乏有根据原地形地貌而修建的情况,但是如遇山地或坡地时,为减少土方的外运工作量,亦会将整个楼盘设计为高低跨建筑。这样一来,在施工过程中就会遇到塔楼横穿高低跨的施工状况,有时为满足甲方预售节点要求,不得不采取在塔楼预留施工缝后闭合的施工方法,但这一施工方法必须对塔楼施工缝做好控制。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依托,从塔楼预留施工缝后闭合的成功实施进行技术性总结,可供其它同类工程参考。
        关键词:塔楼;高低跨;施工缝
        一、工程及设计概况
        本工程13#楼为8~11层洋房,含5.3m负楼车库一层,主楼建筑层高为3m,单层建筑面积约802.4㎡,共三个单元,总建筑面积为6690.58㎡;14#/15#/16#楼为8~11层洋房,含5.3m负楼车库一层,主楼建筑层高为3m,单层建筑面积约538.96㎡,共两个单元,总建筑面积为5209.13㎡。建筑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抗震等级为四级抗震。
        由于现状13#楼东侧车库挡墙的施工长度不能往14#楼延伸,导致13#楼半坡桩底板范围内土体无法按设计回填。而14#-16#楼由于基础形式大多为浅基础(坡顶部分均为浅基础),只有靠东侧边坡段为桩基础,同时由于边坡坡率较大,该部分桩基础无法采取分台阶开挖后施工,也无法采用搭架子操作平台的施工方法(坡脚有桩基础),只有车库坡道挡墙施工完成后,回填部分高度后才能施工半坡桩基础。另15#/16#楼由于一标段车库挡墙未施工,我部15#、16#楼部分基础及塔楼位于332.4低跨标高,所以主楼内该部分地坪无法回填,支模架施工高度较大,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
        我方在与监理、业主、设计各单位的充分沟通下,现决定将13# -16#楼半坡桩部位的主楼梁板甩项施工,预留施工缝,待主楼八层位置再一次性浇筑接平。其中13#楼平直段区域(1~23轴)先施工,半坡桩区域(24~38轴)后施工;14#-16#楼平直段(1~21轴)先施工,半坡桩区域(21~30轴)后施工。
        二 施工缝留设及施工方法
        1、施工缝留置原则
        (1)单向板,施工缝可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2)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有主次梁楼板施工缝留置。
        (3)墙,施工缝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4)双向受力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穹拱、薄壳、蓄水池、斗仓、多层刚架及其他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5)施工缝所形成的截面应与结构所产生的轴向压力相垂直,以发挥混凝土传递压力好的特性。所以,柱、梁的施工缝截面应垂直于结构的轴线,板、墙的施工缝应与板面、墙面垂直,不得留斜槎。
        (6)考虑后期小业主投诉风险,不应将施工缝留设于厨房、卫生间等潮湿房间局域。
        (7)在甩项施工缝位置增设膨胀加强带,宽度2m,混凝土等级比带外混凝土高一标号的膨胀混凝土,如下图所示。(14#-16#楼增设一条膨胀加强带,13#楼膨胀加强带移动至施工缝位置,主楼低跨部分浇筑混凝土时,先浇筑2m宽膨胀加强带混凝土再浇筑其他部位混凝土)
       
        2、施工缝位置选择
        (1)按上诉施工缝留置原则,将13#楼平直段区域(1~22轴)与半坡桩区域(23~28轴)施工缝留置位置如下图所示:22轴往23轴800mm。
       
        (2)按上诉施工缝留置原则,将14#-16#楼平直段区域(1~21轴)与半坡桩区域(21~30轴)施工缝留置位置如下图所示:具体位置21轴往22轴950mm。
       
        3、施工缝位置的处理措施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为避免使已浇筑的混凝土受到外力振动而破坏其内部已形成的凝结结晶结构,必须待已浇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 Mpa时,才可进行。
        继续浇筑前,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有积水。然后,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即可继续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施工缝位置按规范要求留置后期连接钢筋的长度。施工缝位置板筋均为LB1,单层双向,底筋留置长度均为500mm长C6@300和1000mm长C6@300交叉预留;面筋按该位置附加筋规格型号及长度留置,同时应满足与后期温度筋相搭接的长度要求。后期待施工缝位置混凝土接触面处理完成后再按规范连接梁筋及板筋。
        为保证施工缝位置板的成型质量,在施工缝留置位置的板面面中位置设置500mm长C8@200单层单向钢筋,每侧深入长度为250mm。如下图所示:
       
        由于本次13#-16#楼施工缝部分位于书房阳台或厨房功能房间以内,该部分板面施工缝在后期施工缝凿毛时,将上口剔凿成如下图所示3cm宽、3cm深的矩形斜口,以防止渗漏风险。如下图所示:
       
        由于本方案设计的楼栋高跨部分先施工,低跨部分后施工。为保证施工缝位置模板及支撑体系的完成性和后期施工缝位置连续浇筑时的外观成型质量,特将该施工缝位置架体及模板按后浇带模板架体搭设方式施工,即模板和架体单独搭设,在高跨部分主楼模板架体拆除时该部分架体和模板不与拆除,待后期低跨部分主楼施工合拢时直接将模板和架体顺接一致即可。该部分架体搭设方案为施工缝位置立杆距施工缝边300mm,立杆间距按主楼其他立杆间距搭设即不大于1200mm,后期低跨部分架体搭设时,距离施工缝距离亦为300,其他部分再按主楼其他立杆间距搭设。具体如下图所示:
       
        4、工程质量、安全、文明、环境保护保证措施
        (1)为加强施工缝位置钢筋的成品保护,防止钢筋锈蚀严重,参照重庆市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在主楼高跨浇筑完成后对预留部分钢筋进行涂刷水泥浆处理。
        (2)主楼低跨部分钢筋、混凝土应单独划分检验批,对钢筋原材及试件进行见证取样送检,对浇筑的混凝土做好试件留置工作,为后期结构分部验收提供保障。
        (3)由于13#-16#楼低跨部分基础为桩基础,部分基础又位于半坡之上,还存在部分亮桩,施工难度较大。基础部分主楼高跨、低跨为同时施工,但由于高跨基础形式及施工方法较为简单,故主楼低跨部分基础不能随高跨部分基础同时施工完成,为保证各楼栋高低跨施工缝留置时间不会太久,特针对各楼栋的低跨基础及上部结构做如下表所示的工期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也会严格按所要求的施工工期配置相应的人、材、机等各种生产要素,保证现场施工顺畅。
       
        (4)由于本次施工缝留置位置以东均为该栋楼的11层楼层部分,为保证楼栋安全,在后续施工过程中还应加强对该楼栋的沉降及位移监测工作,并做定期的观测数据分析,若存在不均匀沉降应及时通知各参建单位进行现场踏勘,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应组织专家给予处理意见。
        (5)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要求对施工缝位置混凝土进行留设和处理,应特别注意位于卫生间降板处施工缝的留置。
        (6)由于施工缝位置外架无法按常规方法搭设,该处位置施工操作过程中必须佩戴安全带及其它安全措施。架体搭设完成后加设1.5m高度位置横杆及剪刀撑,一方面保证架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确保了临边作业的安全。在该处支模架体拆除后再采用1.5m高工具式围挡将施工缝往高跨一侧端头封闭完善。
        (7)施工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督促,严格按照安全规程进行各项操作,合理使用劳保用品。
        (8)操作现场禁止吸烟,严禁私自点火,止水钢板焊接位置如需生火,应经有关负责人同意,并应指定专人看管,必须将火熄灭或封好后,才能离开。
        (9)目前正是重庆高温季节,施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严格控制高温时期的作业时间,尽量调整作业时间为夜间施工。
        三、结语
        界石组团N分区N12/02地块项目在塔楼预留施工缝后闭合施工时安全及质量控制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得到了参建各方及监督部门的认可,证明其施工方法是可行的、既能满足项目生产的需求,又能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这一技术可供同类工程施工参考。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15
        [2]《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3]《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  GB 51210-2016
        [4]《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JGJ162-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