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改变“一支粉笔”站讲台的局面。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可以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体验,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调节课堂节奏,有效突破重难点。白板资源丰富,随时可以调出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有利于学生拓展延伸,扩大知识面。实物投影可以当堂展示学生的练习,及时反馈,增强效果。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表现更积极、更认真,课堂学习效率更高。
关键词:融合信息技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美国、日本、英国已逐步开始将其运用于教育领域中,不断完善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我国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从整合到运用,也在逐步推进传统教学的改革,这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完善和丰富。时至今日,则更多追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充分融合,这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更是每名教师提升自己、完善教学的责任与担当。
1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教师在习作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对学生进行了反复的习作方法指导和训练,但是学生普遍对习作学习缺乏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十分被动消极,很多学生对习作学习和训练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而且对教师布置的习作作业,很多学生都采取了消极抵触的态度。这样的学习态度自然难以使学生的习作能力获得真正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1.2学生习作基础差
现在很多学生的习作内容空洞,多是对范文的简单模仿和凑字数。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写作基础,导致他们在训练中只能采取单纯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习作能力根本无法得到提高,而大量的训练只能无谓地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
1.3学生对文章的优劣缺乏认识
很多学生对于哪些习作属于优秀文章、哪些属于水平低下的文章缺乏判断能力,主要依靠教师给出的答案来认定哪些是优秀习作,因而他们在习作学习上也主要依靠教师给出的范文进行简单的模仿。在训练方面,很多学生认为只要习作的字数够了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自己写得好不好,根本判断不出来,只能依靠教师评价才知道自己的习作到底做得怎么样。这样学生也就难免会在完成习作时敷衍了事,导致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内容空洞无物。
2融合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2.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习作教学环境
当前教育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教师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新型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网络信息化素养,引导学生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将习作过程与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习作氛围。
例如,在教学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时,教师就可指导学生以“我爱秋天”为主题进行习作练习。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时间采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制作精彩生动的关于秋天景色的动画和视频,展示秋天的绚烂图景。
然后,在课堂习作指导练习中,教师就可以围绕习作主题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习作图景,如“同学们,每个人都爱秋天,但你们脑海中的秋天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呢?”此时,有的学生就会回答:“我想到了向南飞翔的大雁。”也有的学生会答道:“我想到了落叶纷纷。”……学生眼中的秋天都是朴素而美好的,伴随着学生的回答,紧接着教师可播放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让学生观赏聆听之后描述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并要求学生围绕自己眼中的秋天,多角度描绘秋之美景,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2基于信息技术,激发想象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在学生的智力因素当中,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的主要路径。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展当中,一定要抓住一些有效的契机,来实现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在此方面可以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理想中的教学成效得到达成。
例如,在讲解《秋天》一课的过程当中,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生动、形象的笔触,将秋天的美丽景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将秋的画卷跃然于人的眼前。因此,为了使得课堂的感染力得到增强。教师在课前就可以结合实际的课文内容,来搜寻一些秋天的动态景象,并结合实际的教学进度,进行播放等,使得学生在此基础上尽情地展现想象,对教材文本进行理解,对其的想象力起到激发作用,使得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得到深度融合。
2.3开设学科融合课,提升习作讲评效率
信息技术是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本领。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教师要习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和工具,也要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自主实践意识,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融合信息技术的习作教学,开展“习作+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实践主体。
在学生完成习作进行指导或现场修改时,教师可将学生带到信息技术教室开展跨学科融合习作教学,借助“极域课堂管理系统”灵活控制和选择学生的电脑,如要展示哪位学生的习作,可以实现师生终端的同步展示。同时,借助一体机的多功能系统,师生可以便捷地开展习作修改与互动交流,高效点评学生习作,进行现场修改示范。在信息技术教室上习作课,学生在师生交流时如果发现自己的选材不理想,想要更换素材时,只需从自己撰写的电子微日记中重新选择,通过“复制”和“粘贴”,再进行加工便可,而不需要把作文纸改得面目全非。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教学方法的梳理和总结,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了网络多媒体教学、生活化融合教学、读写渗透教学的策略,同时通过应用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点燃学习激情,提升其习作水平和能力,激发其习作思维灵感,从而使趣味的课堂“妙笔生花”,让学生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周颖.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高度融合[J].山西教育,2017(06):23-25.
[2]高韦鸿.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探析[J].语文天地,2019(01):17-19.
[3]叶鸿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实践与反思[J].名师在线,2019(0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