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丰侨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镇江212000)
【摘要】目的:对由于抗凝或者抗血小板药物而造成的消化系统损伤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具体的致伤相关因素。方法:从我院自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采用抗凝或者抗血小板的患者中,选择481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将其按照是否有既往消化系统病史分成A组和B组;按照年龄分为中老年组和青壮年组;按照职业分为工农组和非工农组。分析其由于药物治疗方式导致消化系统损伤的具体相关因素。结果:对治疗后患者发生消化系统损伤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消化系统既往病史A组的85例患者中,存在13例患者发生了消化系统损伤的情况,占整体的15.3%;而没有消化系统既往病史B组的396例患者中,存在59例患者发生了消化系统损伤的情况,占整体的12.2%。在所有接受治疗后消化系统损伤的72例患者中,中老年患者有62例,占整体的86.11%,而青壮年只有10例,占整体的13.89%。在所有接受治疗后消化系统损伤的72例患者中,存在61例患者为农工组的人,占整体的84.7%。在各类型两组患者的情况对比中,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年龄、是否有消化系统既往病史以及是否为农工这三个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应该予以重视。
【关键词】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消化系统损伤;相关因素
抗凝或血小板联合药物主要具有抑制血小板的释放、聚集、黏附、等功能,抗凝或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通过其抑制人体凝血因子的功能对人体血液的凝固反应加以抑制和阻止[1]。上述两种血栓联合药物虽然都可以有效防止血栓患者形成恶性血栓、降低了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性和发生率,但也极大地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和发生率,程度不同的出血如消化道感染性出血、消化系统损伤性出血都是两种较为显著的不良反应[2]。本文主要针对抗凝或抗血小板联合药物进行治疗时可能导致的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自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入住的采用抗凝或者抗血小板的患者中,选择481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将其按照是否有既往消化系统病史分成A组和B组;按照年龄分为中老年组和青少年组;按照职业分为工农组和非工农组。本次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患者的男女人数分别为284人、297人,患者的年龄在37岁至84岁之间,且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10±1.29)岁。在进行患者的选择时,患者全部都经过检查,其中有85例患者有消化系统既往病史,除此之外所有患者并无其他重大性疾病,且患者经过相关敏感测试,发现对本次研究的药物并无过敏症状出现。排除标准:无精神病史、无传染病史;无重大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参与其他研究的患者。另外,患者中超过五十岁的患者有408例,占总体的84.8%;农民工人的人数为297人,占总体的61.74%。本次参与研究实验的所有相关研究人员均充分知悉本次实验参与研究的情况。
1.2方法
对所有氯吡格雷患者的以下病史和指标资料进行了观察和检查记录:(1)一般病史资料:包括患者的职业、年龄、性别等;(2)长期既往临床病史特点:主要包括每个患者的长期既往临床病史、主诉、辅助治疗和检查等,对患者使用抗凝或其他抗血小板抑制药物后进行的粪便潜血试验结果为阳性、出现非特异性的消化道溃疡等症状者行胃镜检查;(3)药物治疗:对患者除行介入、手术等和其他药物治疗外,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单独或者联合使用)每天100mg及华法林(单独或者联合使用)每天3mg分别进行联合治疗、双抗联合治疗、三抗联合治疗,对患者治疗25天。对接受治疗后出现消化系统严重损伤的胃炎患者给予泮托拉唑、奥美拉唑铝碳酸镁进行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短期(25d内)预后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不同类型组别之间治疗后发生消化系统损伤的患者的人数等具体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对于我们采取得到的每个患者的具体检查数据,我们可以采用spss24.0的综合数据分析计算方式对每个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n表示使用计数器的资料,然后用t/x2进行数据检验。p<0.05为经过检验后的结果,表示为具有一定的科学统计学检验意义。
2结果
对治疗后患者发生消化系统损伤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消化系统既往病史A组的85例患者中,存在13例患者发生了消化系统损伤的情况,占整体的15.3%;而没有消化系统既往病史B组的396例患者中,存在59例患者发生了消化系统损伤的情况,占整体的12.2%。在所有接受治疗后消化系统损伤的72例患者中,中老年患者有62例,占整体的86.11%,而青壮年只有10例,占整体的13.89%。在所有接受治疗后消化系统损伤的72例患者中,存在61例患者为农工组的人,占整体的84.7%。在各类型两组患者的情况对比中,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结果发现,患者中存在32例患者最终死亡,占总体人数的6.6%,其中存在20例死亡患者的死因是因为并发了消化道出血。32例死亡患者死因:15例呼吸心跳骤停、1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肺栓塞;其余患者均好转或治愈而出院。
3讨论
随着当前我国老年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进一步改变及其生活所需物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老年发病率正在呈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并逐渐趋于相对年轻化。长期使用正规的抗凝血相关药物及使用抗血小板相关药物联合治疗虽的确可将低血栓栓塞的人降低风险,无疑也可能会大大增加并发消化系统疾病损伤的患者死亡风险[3]。通过本文以上的研究发现,患者的职业情况、是否患有消化系统既往病史以及患者的年龄大小都会影响患者治疗之后的消化系统损伤情况。
综上所述,既往的慢性消化道临床病史、年龄等都极有可能认为是因长期使用抗血小板等相关药物从而导致的消化系统严重急性损伤的具体危险因素,明确把握本类疾病处于临床的病理特点及利用综合因素考虑各种相关危险因素影响具体因素,权衡利弊,根据其自身具体情况及时进行科学治疗与有效预防,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性和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凝,罗和生.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0):1553-1558.
[2]邵颖,李趵嬗,谭漫红等.168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0,22(4):195-197.
[3]甘伙烨. 老年消化系统损伤与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15):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