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态度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但现阶段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教学方式难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过于片面化。深度学习能帮助学生深挖文章背后蕴含的知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未来学习生涯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中必须加大深度学习的开展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有效性,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堂。下面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强学生深度学习的相关策略进行深入探索。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手段;小学语文
前言:当前,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进程正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上,教师必须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将生动鲜活的语文资源引入课堂之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拓展阅读思维,增强阅读兴趣,让学生无论从课内到课外都有所收获。想要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只要教师把握好方向,将教学情况与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相结合,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开创出最符合学生的教学思路,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快乐,真正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深度阅读兴趣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处于心理建设阶段,他们的特点就是对任何事物感兴趣,也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只有调动他们对语文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实现自觉阅读,自主学习。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学生深度阅读兴趣激发出来,还需要教师加大研究力度,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中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诸多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者真实的生活信息都在课文中记录着,皆是有感而发,亲身经历。教师应将文字化内容予以进一步转化,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从主观上更好地理解,使学生身临其境,创设更加倾向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威尼斯小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文编排成短小的课本剧,编剧的角色十分关键,不仅任务量大,难度也高,因此教师可以按照段落分配给多个学生去完成,或者进行分组合作。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自己动手搜集与课文相关资料,还可以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甚至对课外的知识点有所了解,作为课外的知识扩充,增长见闻。由此,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促进了阅读课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
二、科学技术助推语言深度学习
现如今,时代发展得越来越快,教师授课的方式也应该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会给人一种更直观地感觉。现在学校教室里装有电子白板,其具有绘画、圈画、标注、修改、保存等基本操作,利用这些基本功能可以实现图文并茂、动静相兼、视听并用的表现效果。多媒体相对于教师的口述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多媒体授课确实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们都喜欢日常未能接触的事物,学生们通过多媒体能了解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老师则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课程《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中,在上课伊始,播放视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侃侃而谈。接下来,老师播放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画面,再到污水排放、洪水来临的情景。这时老师提出问题:“是因为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词句,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而后老师说:“我们该为地球母亲做些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言,说出多条切实可行的方法。最后老师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更深的认识,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学生饱含深情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视频画面的直观性强烈地冲击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三、利用合作方式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概念就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使学生能够多方面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充当一个“旁观者”,以一个指引者的身份启发及引导学生,让学生相互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的可贵精神。
教师可以设立不同的研题小组,给小组建立一个清晰的研究问题,让学生一同去进行探究。以部编版六年级课程为例:《江南春》中用来描写抒情的两句诗,将作者的情融合于景色之中,借描写景色来暗抒情感,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教师应当启动学生的想象力,以假设问题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可以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叹?他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安排具体的研究问题,让小组的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每个人都主动去参与问题的探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无形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重视课后阅读实现深度教学
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对文章内涵予以理解,可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对课外读物凭借自身想象去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深度学习的习惯。教师应做好推荐书籍工作,让学生读一些人生启示的文章,组织学生积极交流读书感受,参与到读书活动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看书,以此来对自己的素材宝库进行不断丰富。语文有多广与生活有多宽有直接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向生活靠拢,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态度,还能拓展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和运用能力。例如,对于六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世界名著,将《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等等作为六年级下册的课后拓展,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问题:若你作为鲁滨孙会怎么做?你认为鲁滨孙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有哪些?等等,使学生可以在阅读时更加详尽、细致的进行深度阅读,对文章背后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教师在学生全部阅读完毕后,可以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心得体会、问题的看法等分享出来,在此方式下,对于学生难以汲取文章有益的部分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学生拓展视野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深度阅读,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宝库,保证素材在其写作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另外,教师在学生阅读完毕后,可以让其写一篇阅读笔记,趁热打铁,将自己对于本书的想法简单叙述出来,分享自己对这篇文章喜欢的原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为实现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合上述所言不难看出,深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形成良好学习态度的重要前提,在语文教学中,丰富的教学手段既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学情感,又可以使其形成深度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日常教学中开阔创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习惯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欣欣.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12):126-131+150.
[2]杨启光,杨冰.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写作:内涵、特征及教学策略[J].教育导刊,2019(12):65-69.
[3]吴晓玲.深度学习视域下小说探究性阅读教学要诀与路径——以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小说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1):47-50.
[4]徐美艳. 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现状及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5]高先丽,李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内涵、特点与策略[J].教学研究,2019(03).
[6]杨胜林.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现状及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5).